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三周年述评之一:喜迎节日看辉煌

发布时间:2012-05-21 作者: 来源:西藏日报
  

编者按:

  今年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三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53周年。为深入宣传好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的伟大历史意义、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三周年》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3月的拉萨在阳光下显得温暖而平和。住在夏萨苏社区的78岁藏族老人益西洛追喜欢每天到八廓街上走一走,感受那里的繁华和热闹。经历过新旧西藏的益西洛追老人,在这条街上最能感受到时代变迁的真正含义。

  “如果没有西藏的解放和民主改革,就没有西藏繁荣稳定的今天,我们这些农奴也不可能成为国家的主人,过上今天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对于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雪域高原的那场深刻社会变革——西藏民主改革,益西洛追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1959年3月28日,一个西藏各族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改组后的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的职权,由此拉开了一场举世瞩目波澜壮阔的社会大变革。这场变革,彻底摧毁了“三大领主”统治势力和封建农奴社会的经济基础,废除了 “三大领主”对广大农牧民的人身奴役与经济剥削;这场变革,使昔日的百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和生存权、发展权,劳动人民成为西藏的主人,建立了自己的人民民主政权;这场变革,使西藏各族人民获得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巨大解放。 

  民主改革——

  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

  在西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个大写的“人”字始于1959年。 在此之前,西藏广大人民群众只不过是“会说话的牲畜”。占总人口不到5%的三大领主占有95%的土地和农奴、奴隶,占总人口90%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土地所有权,他们的人身依附于农奴主,其收入的绝大部分为农奴主所有,终年不得温饱,领主可以任意役使甚至杀害他们。 

  1959年3月,西藏民主改革正式开始,开展了“三反”(反对叛乱、反对乌拉差役制度、反对人身依附制度)和减租减息运动,解放家奴,废除人身依附。在寺庙里,坚决打击披着宗教外衣的叛乱分子和反革命分子,废除寺庙中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建立寺庙民主管理制度,保护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 

  民主改革后,西藏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旧西藏的法典被废除。新中国宪法和法律保障了西藏人民人人享有生命与人身安全的权利。 

  民主改革结束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实行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按照新中国宪法,西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法律所规定的一切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所有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从此,西藏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经济发展——

  实现历史性巨大飞跃

  这是一组令人惊叹的数据:1959年,西藏全区的GDP仅为1.74亿元,到2011年,发展到605亿元;1959年,西藏农牧民几乎没有收入,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惠及西藏的各项特殊政策,使西藏各族人民充分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的加快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央确定的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和一系列支持西藏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政策措施,为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充分保障。

  农牧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促进农牧业大发展,中央对西藏投入巨资,实施大规模的农田、草场基本建设,积极普及农牧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改变了农牧业生产方式。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家先后实施了免征免购,从农牧民手中不收任何农牧业税,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使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统计显示,西藏农作物播种面积由1959年的140.23千公顷,增加到2011年的369万亩;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8.29万吨,增加到 2011年的93.2万吨。 

  为加快自身造血功能,自治区党委、政府从薄弱环节入手,抓住工业发展不放松,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2011年,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09亿元,同比增长17.7%。 

  在工农牧业全面发展的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又适时提出“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将旅游业确立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近年来,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快速发展,实现了“三产大发展”。 2011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22亿元,同比增长11.8%。

  各项事业——

  协调发展全面推进

  50多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旗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今日的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没有现代医疗和科研机构,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目前,全区已形成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2011年,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9年;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民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旧西藏地方政府统计,1950年的西藏约90%的人口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经过民主改革以来的伟大实践,西藏各族人民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子。2011年,全区新投入10.14亿元解决了6.39万户、34万农牧民的安居问题。同时,通过大力实施“八到农家”工程,2011年,解决了20万农牧民、2.3万农牧区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又有8.9万人用上了电,行政村通公路率达86.4%,农牧区移动网覆盖率达65%,建成3.5万座农村户用沼气,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6%和92.8%,乡镇通邮率提高5个百分点,实施了1000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汽车、摩托车、彩电、冰箱、电脑等高档商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大力弘扬,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得到法律保障,藏文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文字编码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中央投入巨资对布达拉宫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保护,《格萨尔王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藏学研究事业空前发展。 

  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现代意义的公路,交通闭塞,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自民主改革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常规项目的投资力度,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了一大批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使西藏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写下了许多令人欢欣鼓舞的篇章: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林芝机场、阿里昆莎机场相继顺利通航;巴河雪卡水电站、藏中电网应急电源全部投产发电;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建成;拉萨贡嘎机场助航灯光改造完成,结束了西藏机场无夜航的历史;贡嘎机场高速公路通车,结束了西藏无高速公路的历史;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投入试运行,结束了西藏电力孤网运行的历史……

  西藏半个多世纪的伟大跨越揭示了一个真理:只有进行民主改革,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救西藏、发展西藏、繁荣西藏,各族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如今,西藏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伟大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同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央关于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就一定能够开创西藏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