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为基础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2012-05-22 作者: 来源:理论网 红旗文稿
    当前,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更易于为广大群众所践行,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一大热点。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这一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论。如果我们回到这一基础上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抓住其本质特征。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关系总合起来构成社会。任何一类社会关系,都包含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人类生活的任何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家庭领域等,都不仅仅是某一种社会关系,而是具有多重的社会关系,因而内在具有多种价值,这些价值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可以说构成了一个价值群,或价值系统。
  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就是一个价值巨系统或有机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种价值群或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社会内部,就是不同的价值群构成的有机体。作为一个社会整体而言,缺失了哪一个领域,都不可能称之为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有机体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之上,是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以及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思想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前者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后者称为观念上层建筑。
  马克思把政治上层建筑看作是与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结构——经济基础联系得最为紧密的部分。在社会有机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卷第32页)同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恩格斯指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7卷第487页)恩格斯指出,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一种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人们在政治领域里的斗争,不是直接地、而是间接地,不是作为阶级斗争、而是作为维护各种政治原则的斗争反映出来。如资产阶级反封建特权的斗争,是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进行的争取自由的斗争。而其深层根源则在于,封建的社会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力,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需要政治上的原则斗争来为新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路。
  二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论为我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社会是一个各类价值关系相互作用的大系统,在这一有机系统中,经济的价值关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然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价值关系对于社会历史的进步往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体论,是确立社会核心价值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的思想结合起来,我们认为,核心价值就是能够对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领域起到决定性影响的价值因素。这些关键性的领域可以看作是这样三个领域:经济领域、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
  从经济领域来看,劳动的价值是其核心价值,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人类的财富,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类起源于劳动,并且,人类要继续存在下去和更好地生存下去,仍然依赖于劳动。同时,一切社会财富根源于劳动。人类的生活资料、生存资料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生活条件也是劳动的产物。把劳动的价值看成是社会的核心价值,那就应当强调创造的价值和人的价值。劳动与创造是内在相关的,没有人的创造,也就没有人的劳动,劳动就是一个改造客观世界和创造人化世界的过程。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也创造了世界。把劳动的价值看成是社会核心价值,就意味着必须把人的价值置于中心地位。这是因为,劳动就是普遍大众的劳动,是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应当看到,以往社会的生产关系,并不能体现出对于劳动价值的尊重,如奴隶社会不把奴隶当人看,从而在根本上就谈不上对奴隶劳动的尊重。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把劳动者作为社会的主人,从根本上保障了对劳动者和劳动价值的尊重。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劳动和生产实践活动,尊重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谋利益,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因此,应该把创新精神和以人为本看成是核心价值,这实际上体现了把劳动的价值看成是核心价值。今天我们强调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也体现了对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权利的尊重,说到底,也就是体现了对劳动的价值的尊重,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高度强调政治权力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才赢得了国家政权,从此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开始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又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路线,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民族复兴的辉煌进程。回首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奋斗的90多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实现人民民主、坚持公平正义和走共同富裕之路,就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对今天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崛起,面对我们伟大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不能不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当代的爱国主义,就是要把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和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爱联系在一起。这种爱不是别的,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同时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历史与现实表明,民主、公正、共同富裕与爱国是当代中国社会在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
  就意识形态领域而言,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根源于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经济基础。在政治、法律、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领域,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人,表现为各种不同的价值与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就其内在联系而言,政治价值观念是意识形态诸价值观念中的核心价值观念。这是因为,它制约和规范着其他意识形态的价值内容及其表现。政治价值是经济价值的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价值观念是对统治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的反映。早在1983年,肖前先生等就指出:“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争得或保持它在政治上的统治,就无法保障其在经济上的权益。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都不能不关心政治,发挥其为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作用。在还存在着阶级的社会中,政治思想始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灵魂。”(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6页)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正确地表达了政治思想所应有的核心地位。
  三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为基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我们认为,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如下32个字:天下为公,爱国为先;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尊严廉耻(八荣八耻),立身之道;民主富强,和谐大同。
  “天下为公,爱国为先;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概括。在这里,必须看到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与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世界观、方法论的区别。就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而言,是指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正确性、科学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惟一正确的方法。就价值观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灵魂,是一种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类最高理想的价值观,可以借用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为公”对之进行概括。同时,天下为公也是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平正义的呼唤的概括,并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涵蕴了这一要求。“爱国为先”指的是一事当前,首先考虑的是对祖国统一的维护,对民族团结的促进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概括。“以人为本、创新发展”集中概括的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精神,它既是指导思想,又是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对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提炼。在这里,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精神与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爱国主义不仅是传统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是当代的民族精神,爱国为先表明了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性。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表明了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发展的根本要义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发展的根本宗旨是为了谁的问题,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则回答了发展的根本动力何在的问题,即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
  “尊严廉耻(八荣八耻),立身之道”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概括。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它类似于中国传统的“五常”概念。在这里,可以用“尊严廉耻”,也可以用“八荣八耻”。
  “民主富强,和谐大同”则是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概括。民主富强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谐大同即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民主富强是实现它的必要条件。或者说,和谐社会是一个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和充分发达的现代社会。它作为我们的理想追求,也体现了我们的核心价值理念。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