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要特点

发布时间:2012-05-22 作者: 来源:理论网 北京日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可以说成果丰硕。但是,相关研究在国外的情况人们了解得并不多。这里择要归纳一下其研究特点。 

  关注的热点由侧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向当代中国转移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开始有毛泽东研究起,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关注与研究始终伴随着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风雨历程而发展着。研究中共党史,解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和媒体曝光率的提升点。从研究者成分的变化看,经历了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埃德加·斯诺为先驱的报道红色中国的新闻记者,到以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为主体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及其指导思想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国际上广泛关注和热议,国家政要、学者、媒体和商界以多途径、多身份加入其中,包括一些人类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人口学家。国外关注的热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侧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史逐渐向当代中国问题转移和聚焦。 

  非常重视对有关文本文献的收集、编译和整理 

  对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领袖人物进行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以日、美、苏俄的成果最突出,他们出版了大批文献汇编和工具书。如,日本相继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史资料集》(共12卷)和《中国共产党最新资料集》,收录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二届三中全会期间党的重要文献。在毛泽东文献资料编辑方面,颇有国际影响的是竹内实主编的《毛泽东集》和《毛泽东集补卷》(各10卷)和施拉姆主编的《通向权利的道路——革命手稿》。此外还有吴文津与麦克法夸尔合编的《毛主席秘密讲话:从“百花运动”到“大跃进”》、约翰·龙和迈克尔·高编译的《毛泽东文集(1949-1976)》。汤姆森·罗格翻译的毛泽东1930年写的《寻邬调查报告》、托尼·赛奇及杨炳章等选译编辑的1920-1949年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文献资料《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崛起》,都受到普遍的重视。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现代历史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共同编辑了《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1920-1937》系列档案文件集。这套文献的中译本已经问世,将为国内开展党的早期历史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基础。 

  对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侧重点不同 

  国外学界重视对我党领导人的研究。通过撰写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个人传记,评价他们的历史贡献,分析他们的个人特质,梳理他们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探析领导人之间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等,这方面的著述相当多。此外,还包括撰写对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聂荣臻、邓拓等人的生平报道和传记作品。 

  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在不断调整变化,以20世纪80-90年代为最高峰,但比较多的是从经济的角度考量其历史作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分析,主要是对巩固执政党地位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分析比较多。其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分析有两种学术趋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它更加回归了《共产党宣言》的本源;而有些学者则更强调它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 

  在研究中以现实中国问题为出发点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从表象看,国际社会对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特别是纯理论的研究在减弱,而将观察分析判断中国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关注的重点,现实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诸多方面占据研究的主要成分。近年最热门的研究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出现了学术性渐远、实用性渐进的现象。 

  近年,俄罗斯学者密切关注我党的代表大会,从反思苏联教训和借鉴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经验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俄罗斯远东所所长季塔连科多次发表文章或接受媒体采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发展成就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赞扬。日本在当代中国研究方面比较活跃的有毛里和子,她多次撰写文章对邓小平的功绩进行评价。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