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阿里区情>基本情况

阿里概述

发布时间:2011-12-21 作者: 来源:阿里地区志

    阿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行政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东起唐古拉山以西的杂美山,与那曲地区相连;东南与冈底斯山中段的日喀则地区仲巴、萨嘎、昂仁县接壤;北倚昆仑山脉南麓,与新疆喀什、和田地区相邻;西南连接喜马拉雅山西段,与克什米尔及印度、尼泊尔毗邻。辖域总面积34.5万平方千米。南北宽约680千米,东西长700多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78°23'40"--86°ll'51,北纬29°40 '40"--35°42'55"。平均海拔高度为4500米以上。
    境内高山耸峙,雪峰林立,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同时,又派生出众多次一级山脉,首尾相接,连绵起伏。山系总的走向为自西向东、自西向北--东南向逐渐过渡为向东。著名山峰有纳木那尼峰、冈仁波齐峰(神山)等。南部和西南部为深切的沟、谷及零星的冲积扇地带;东部及西北部地势相对平缓,形成宽谷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总的地貌特征是从南到北高原面次第抬升,而各大山脉主脊线逐渐降低,最高点为普兰县境内的纳木那尼峰,海拔高程7694米,最低点在札达县什布奇附近的朗钦藏布河谷,海拔高程2800米,最大相对高差4894米。地貌有高山、沟谷、土林、冰蚀、冲积扇、冰碛和火山等类型。主要河流有森格藏布(狮泉河)、朗钦藏布(象泉河)、马甲藏布(孔雀河)等外流水系和措勤藏布等内流河,其中森格藏布是印度河的主要支流,马甲藏布是恒河的主要支流。湖泊多为咸水湖,较大的湖泊有扎日南木错、班公湖、玛旁雍错(圣湖)、拉昂错等,其中扎日南木错为西藏第三大湖泊,班公湖为青藏高原唯一国际湖泊。

    阿里地区地壳演变经历了基底形成、古特提斯边缘海的发展、特提斯洋形成发展与消亡、内陆碰撞造山、陆壳改造--高原隆升5个发展演化阶段,由北向南划分出 6个亚一级和6个次一级构造单元。有班公湖--纳屋错、朗钦藏布--谷昌等5个深断裂带。有纳木那尼峰、冈仁波齐峰、岗蕃鲁(昆仑冰川)等5个冰川分布区。土壤类型分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土等14种。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油菜等;成林树种有秀丽水柏枝(红柳)、变色锦鸡儿、班
公柳、沙棘等。主要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藏羚羊、西藏野驴、盘羊、雪豹、黑颈鹤、胡兀鹫等。阿里地区矿产及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有硼砂矿、硼镁矿、岩金、砂金、盐矿、钾矿等17类38种,其中硼矿产地有35处。水资源总量达167. 5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75. 93万千瓦。能用于发电的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的理论蕴藏量达151. 86万千瓦。其中,太阳能资源列全国首位。
    阿里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气候特征。全地区分为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高原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和高原寒带季风气候区。季节变化不明显,仅有冬夏两季之分,冬长夏短,年无霜期仅为120天。多大风天气,尤以东部改则、措勤为最,年大风天气达115天。日照充足,狮泉河镇日照时数年 3545.5小时,为西藏最高。狮泉河镇年降水量仅为74.4毫米,为西藏最低。

    至2000年底,全地区总人口为77253人,有藏、汉、回、蒙古、维吾尔等21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7%。


二   

    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约一二万年前,即有人类在阿里境内活动。在日土、革吉等县境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等文化遗存。从日土县夏达错东北岸发现的带刃石片分析,这一带先民制造使用工具已有了很大进步。从噶尔县门士境内几座遗址内发现很厚的灰烬来看,先民们支配自然的能力已有重大突破。
    约在公元前后,阿里为象雄部落活动地区,汉文史籍称“羊同”。“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①。这里的“大羊同”包括今阿里、日喀则地区西部、藏北大部分。唐贞观十八年(644年),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将象雄收归治下,设立象雄上下赤岱(茹)。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吐蕃政权分裂后,末代赞普达玛曾孙吉德尼玛衮逃至象雄,建立地方割据政权,称阿里王,阿里作为地名一词由此出现。其后,建立阿里三围政权。10世纪中叶,吉德尼玛衮将其长子日巴衮、次子扎西衮、幼子德祖衮先后派往玛尔玉(今拉达克)、布让(今普兰)和桑噶(今克什米尔南部)三地治理,后形成3个王系,史称“上部三衮占三围”。北宋乾德四年(966年),普兰王扎西衮次子松艾在札布让创立古格王系。11世纪中叶,普兰王维德幼子扎赞德在今尼泊尔北部建立亚泽王系。宣和二年(1120年),古格第六代王索朗泽派其次子觉卧杰布在库奴(今印度喜玛偕尔邦北部)建立小王系,属古格王管辖。

————————————————

①《册府元龟》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