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地处世界屋脊的屋脊,有世界“第三极”之称,条件艰苦,气候恶劣,高寒缺氧,发展艰难。2010年7月入藏以来,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牢记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重托,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发展边疆经济、艰苦奋斗建设第二故乡”的理念,勇做延安精神的传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默默奉献,不断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让延安精神在雪域高原----阿里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反对分裂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阿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毗邻,处于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在阿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至关重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必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旗帜鲜明反对分裂。根据阿里的历史和社情民情,援藏工作队认识到要得到人民拥护,就必须让人民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对达赖分裂势力进行有理、有据、有力的抨击,揭露其披着宗教外衣分裂祖国的丑恶嘴脸,使其在人民心里无地位,在社会及世界无市场。援藏工作队既要做宣传队、也要做维稳队。
在宣传工作方面,一是参加“民族团结月”宣讲活动。2010年9月,援藏干部谢恩主、党军国、张选朝等同志分别为阿里地委行署、宣传文化系统、政法系统、中直系统的干部群众做维护民族团结专题宣讲报告6场次,受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二是宣传党的政策。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田建文同志多次深入农牧区村组、寺庙、拉康、边防哨所,征询群众意见,了解工作情况,宣传党的政策。三是宣讲延安精神。2011年5月,田建文同志带头给阿里地区县(处)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班宣讲延安精神,作了题为《弘扬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为推进阿里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更大贡献》的专题报告,并代表援藏工作队向地区党校、政协委员、宗教人士捐赠马文瑞论《延安精神》一书,将学习、弘扬延安精神的氛围推向高潮。四是对外宣传阿里。积极向外界特别是陕西宣传阿里。在援藏干部谢恩主的联系努力下,宣传片《阿里》已在陕西省电视台播出。近期纪录片《天上的阿里》,还要在陕西省电视台播出。
在维稳工作方面,援藏工作队始终站在反分裂斗争和维护稳定工作的最前沿。一是坚守岗位,值班执勤。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和藏历新年之际,在“3.14”等敏感节点,全体援藏干部带头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确保阿里地区社会局势稳定,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应有贡献。二是深入边境检查指导工作。田建文同志、杨孝武同志带领援藏干部深入噶尔县扎西岗乡、左左乡等乡镇,深入噶尔县门士乡古入江寺、扎达布日寺、吨久寺等寺庙及中印边界的扎西岗乡典角村等边防哨所,检查指导维稳工作,慰问僧侣、牧民群众和官兵们,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做好维护稳定工作。三是深入边境做好维稳工作。噶尔县援藏干部张宇、程文杰、李伟、赵海斌同志,普兰县黑树林、王勇、周富林、卢志华同志多次深入边境一线调查了解情况,全力做好各出入口、各检查点的布控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全力维护农牧区稳定。
二、服务各族群众,着力改善民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作为执政党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才能赢得各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援藏干部肩负着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的神圣使命,必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陕西援藏干部到阿里以来,通过项目带动、帮困助学、智力支持、物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着力改善民生。
一是突出项目带动。15年来,陕西省累计实施基础设施、小康示范村、社会事业、基层政权和政府办公设施等援建项目116个。其中在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方面有项目 15个,投资2523.5万元;社会发展方面有项目11个,投资2053.5万元;城镇基础设施方面有项目21个,投资7901万元;产业发展方面有项目 2个,投资215万元。帮助阿里地区建成了一大批涉及农牧、教育、卫生、文化、市政建设、稳定等领域的影响大、效益好的项目,改善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2010年,陕西省援阿项目共29个,总投资7300万元,其中60%的投资用于改善民生、用于基层牧区。
二是深入帮困助学。2010年9月22日,陕西援藏工作队深入噶尔县加木村慰问困难群众,为两名孤儿索朗仁青、白玛旦觉和一名特困儿童次宗捐款1500元。2011年藏历新年前夕,援藏工作队又到噶尔县典角村给困难群众捐款8000元。在扶贫帮困的基础上,陕西援藏工作队积极捐资助学。2010年9月17日,援藏干部到孔繁森小学看望师生,参观学校食堂和学生宿舍,与师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捐款4000元。2011年“六一”前夕,援藏工作队为阿里地区小学和幼儿园捐赠价值11万元的服装和学习用品。
三是注重智力支持。在援藏干部李卫宁、肖红念、胡晗的协调下,陕西省农业厅于2010年11月及时组织安排阿里地区农牧局3名业务人员到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动物疫病监测、诊断系统培训。同时,安排阿里农牧局的2名信息技术人员,到省农业宣传信息中心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并对口筹建阿里农牧业信息网站。援藏干部噶尔县委书记张宇同志利用休假回内地的机会,积极与陕西省委组织部、宝鸡市等相关部门协调联系,选派了5名噶尔县优秀干部到陕西宝鸡市岐山县挂职培训;组织噶尔县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到宝鸡市金台区检察院、法院跟案学习;协调在陕西省宝鸡市开办首届西藏班事宜;与宝鸡市园林环卫局协调联系,邀请了3名政治可靠、业务能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阿里支援狮泉河镇城市管理工作。2011年5月初,根据援藏规划,陕西省委组织部安排阿里地区20余名科级干部到陕西省委党校进修学习。
四是提供技术与物资支援。在援藏干部唐怀滨的协调下,陕西省卫生系统向阿里卫生系统大力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支持计划,初步为5年。5年内,陕西省直2家医院对口支援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和噶尔县人民医院;陕西6个市,每个市派出2家医院对口支援阿里1家县级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将阿里地区医院和7县医院进行全覆盖,在业务技术指导、医务人员培训、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10年8月,以赵正永带队的陕西党政代表团在拉萨与阿里签署陕西“十二五”援建规划期间,陕西省向阿里东三县捐赠3辆长途班车价值1200万元,切实解决了牧民出行难的问题,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科学谋划援藏思路,努力推进边疆建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援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谋划援藏思路,努力促进边疆经济建设。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谋划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陕西援藏工作队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科学谋划、大胆创新,创造性地探索出科学援藏新思路。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到阿里之后发现,阿里不仅环境气候与内地相差甚远,而且经济文化发展也相当落后。援藏工作队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援藏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田建文、王云峰等的带领下,援藏干部克服高原反应等不利因素,用一个月期间走遍阿里7个县,多次深入县乡村调查研究。在深入调查、反复酝酿和多次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创新,发展边疆经济;艰苦奋斗,建设第二故乡”的援藏理念;确定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干部人才援藏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经贸合作为载体,不断加大援建力度,着力推进社会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促进阿里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促进阿里地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促进阿里地区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协作共建机制更加健全”的奋斗目标。
二是狠抓落实,边疆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口援藏16年来,陕西援藏干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狠抓落实,始终将援藏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份内工作,不断拓宽援助领域,创新工作举措,在援藏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绕改善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基础设施、小康示范村、社会事业和政府办公设施等方面组织实施了87个援建项目,援助资金1.7亿多元,为阿里地区培训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263人次,对促进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六批援藏干部进藏以来,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任务,狠抓落实。2010年陕西省确定的29个援助项目,在援藏工作队田建文、王鹏等同志的努力下都已经完成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其中11个项目已开工建设。除了陕西省确定的“十二五”8亿援建资金外,援藏干部积极与派出单位协调沟通、争取资金,截止2011年 5月,陕西省司法厅、农业厅、科技厅、国土局、地税局、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为阿里地区相关部门资助资金1000多万。噶尔县以援藏项目建设为载体,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实策、出实力、办实事,完成投资131万元,建成噶尔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启动实施了噶尔县最后三个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项目,配套完成了全县四乡一镇食堂建设。
四、勇作艰苦奋斗表率,促进干群思想作风转变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今天的西藏,相对于内地条件极其艰苦,而阿里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人们的思想观念依然落后,尤其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陕西援藏干部进藏以来,努力克服高原反应,积极战胜恶劣环境,勇作艰苦奋斗的表率,促进了当地干群思想观念的转变。
带病坚守,志在奉献。在阿里工作,首先要克服高海拔、低气压、氧气不足等恶劣环境带来的挑战。在阿里完成与内地同样的工作量,需要要付出两倍、三倍甚至更多的心血和汗水。陕西援藏干部不畏艰辛,勇于挑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普兰县委书记黑树林,连续两届援藏,在患严重的痛风,左脚痛得不敢挨地,晚上痛得睡不着觉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援藏干部晁育峰到阿里以来,多次出现严重高原反应,昏迷不醒,但是病情稍有好转,就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刘伟由于缺氧导致长期睡眠不足而患上了糖尿病,但他却从不给人说起。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技术干部余立刚到阿里时,心率120多、低压达到110,但身体稍好一点,就深入阿里地区七个县,行程3600多公里,对阿里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援藏干部罗蒙、余红星、党军国、张选朝、刘哲辉等单位宿舍没有上下水,上厕所也要跑到500米之外,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但从不给组织提任何的要求。
敢于吃苦,乐在贡献。在基层建设年活动中,援藏干部、阿里地区旅游局副局长王斌主动报名到海拔5000多米的改则县查布乡牛卡修村驻村帮扶。这个村子不但没有通广播电视,手机信号也没有,汽车从阿里到改则县都是沙石路,很难走,从县城到那个村子还有700多公里,随行时还必须携带煤气罐、米、面和基本生活用品。尽管条件艰苦,但王斌却能沉下身子,坚守岗位,走访群众,深入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与村委班子共谋发展思路,并多方协调,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不畏艰险,挺身而出。2010年8月,阿里地区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洪水泛滥。14号晚,阿里噶尔县加木河河堤突然决口,群众生命财产告急。谢恩主、刘孟骐、王斌、党军国、张选朝等36名援藏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装沙袋、堵决口、疏河道、排洪涝,一直坚持到第二天,险情得到控制才离开抢险现场。特别是陕西援藏工作队领队、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田建文得知汛情后,立即赶赴加木河决堤处指挥防汛。正当他在指挥挖掘泄洪渠时,上游1000米处突然出现溃坝,洪水将他和其他同志等人围困在小土丘上。20分钟后,才被被成功救出。
阿里地处牧区,地广人稀,受传统思维影响,当地部分干部群众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等靠要思想,牧民市场意识不强。陕西援藏干部勇做艰苦奋斗的表率,树立良好形象,以内地先进的理念影响和促进当地干部群众思想作风的转变。在援藏干部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牧区群众放下鞭子,走出来打工、经商,特别是和外界交流比较多的旅游景点附近的牧民,已经转变观念。他们通过组织牦牛运输队、开办家庭旅馆等方式,实现勤劳致富。
在援藏干部的宣传、弘扬和践行下,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在雪域高原扎根发芽,日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