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陕两省对口援建阿里地区纪实
20年弹指一挥间,20年红柳滩上展新颜。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河北、陕西两省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援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成绩斐然,效果卓著,为实现阿里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把阿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20年来,河北、陕西两省对阿里地区援助各类项目343个,援助资金12.01亿元,其中河北省援助项目179个,援助资金6.58亿元;陕西省援助项目 164个,援助资金5.43亿元。项目涉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事业、市政设施、城乡居民住房、基层组织及阵地建设、农牧区和办公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 域,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效地缓解了基础设施差等瓶颈制约,有力地拉动了阿里经济社会发展,使全地区的面貌在较短的受援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增强了阿里9万各族人民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0年来,河北、陕西两省派出援藏干部、教师、医生7批426人到阿里援藏,其中河北219人,陕西207人,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86余人次。这些 援藏干部跨越万水千山,远离故土亲人,克服千难万险,把阿里当作第二故乡,把阿里群众当作亲人,在广袤高寒的阿里高原上扎根奉献、敬业工作,树立起了有口 皆碑的援藏干部良好形象,更涌现出了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噶尔县委原书记张宇这样为阿里援藏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模范。
如今,走进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只见一栋基本完工的大楼拔地而起、崭新亮丽——这是陕西省“十二五”时期对口支援阿里的重点项目之一、即将投入使用的阿里地区120急救中心。
该项目工程概算2225.4万元,总面积3704平方米,能提供40多个房间,80多个床位,它的建成将大大改善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医疗条件和设施水平,提高医疗救助能力。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河北、陕西两省十分注重援藏资金和项目向农牧区和民生领域倾斜,包括120急救中心项目在内,先后实施了噶尔、普兰、札达、 日土4县安居工程,以及地区妇幼保健院、噶尔县高效温室配套项目等一大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民生工程。特别是安居工程使4县60%的农 牧民受益,不仅有效改善了群众的居住质量和生产生活水平,更使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援藏带来的实际好处和变化,从而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和发 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意志。
在清澈的狮泉河上,河北省“十二五”时期对口支援阿里的重点项目之一的象泉路人行天桥,已经如彩虹般飞架起来。该工程按照狮泉河镇以狮泉河为中心的南北两 端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总概算1086.64万元,于今年7月竣工,不仅极大地方便南北两岸群众的出行,更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经过河北、陕西两省20年来的对口援建,以象泉路人行天桥、阿里地区影剧院、阿里地区体育场、噶尔县旅游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批标志性建筑,如雨后春笋 般在狮泉河镇和噶尔、普兰、札达、日土4县陆续建成,极大地改变了城镇面貌,完善了城镇基础设施,拉动4县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2%以上的速度增长。同 时,两省还委托各自的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对口援助阿里的单位,先后完成了普兰、日土、札达、革吉、改则和措勤6个县城的总体规划修编,为阿里的城镇科 学有序发展和面貌改善奠定基础。
除此以外,河北、陕西两省还格外重视推进阿里的生态文明建设,永葆高原的碧水蓝天。援助实施了阿里地区高海拔干旱区域种草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建立紫花 苜蓿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优质草产品加工、贮藏及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开辟了阿里人工种草的新途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严重的草畜矛盾,为畜牧业可持续 发展奠定基础。而随着安居工程、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及供水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变了农牧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帮助各族群众向着更加文明、现代和生态的生活迈 进。
“河北、陕西两省的援藏项目,极大地改善了阿里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进一步提高阿里地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其中60%向农牧区倾斜,40%主要用于改善民生。”阿里地区发改委受援科科长赵兵说,“可以说,阿里这些年发展的每一个脚步,都离不开援藏的支持与帮助。”
风劲正是扬帆时。20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相信在河北、陕西两省的大力帮助和无私支援下,在每一名援藏干部的辛勤耕耘和忘我奉献下,阿里的发展必将如扬帆的巨舰,驶向更加波澜壮阔的明天!
责任编辑:德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