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阿里区情>援藏工作

在西藏,“活出一个医生该有的样子”

发布时间:2021-05-06 作者: 来源:西藏卫视

结束了五台手术,走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住院部时,日光还很明亮,北京来的大夫王克明,下意识看了看时间。已是“夜里”八点多,西南风呼呼地吹,医院外狮泉河桥头,喂海鸥的人、外地来的卸货工人都已散去。

四月末的狮泉河镇还留在冬天里。这里比内地晚两小时,日照漫长,日落后温度零下。

2021年4月30日,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援藏医生王克明在为唇腭裂的多吉手术

小镇是阿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不到阿里非西藏,”王克明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

2021年4月27日至5月1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援藏医疗专家在阿里地区卫健委和“中华儿童慈善基金会丽格18岁专项基金”协助下,为农牧民唇腭裂患者开展了免费救治。

2021年4月29日,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王克明医生在查看收治的唇腭裂患儿 麦启煊 摄

“我们希望通过手术,让更多唇腭裂患者通重拾自信。”王克明是此次义诊活动的发起人、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部整形美容二中心副主任医师。

19台唇腭裂手术

男孩多吉(化名)两岁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一点,语言不通,他会用咧嘴笑来代替说话沟通。笑起来,上唇咧开两处大豁口,鼻翼被豁口的张力拉得很开。

他总在笑,眼睛也在笑,似乎还不怎么能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

千分之一几率的唇裂患者中,嘴唇双裂是更小概率的先天畸形。但在阿里地区,此次义诊活动最终完成的19台唇腭裂手术中,就有2名双侧唇腭裂患者,都是幼儿。一个是两岁的多吉,另一个才11个月大。

2021年4月29日,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援藏医生王克明在查看术后的患者

由于高海拔导致的缺氧、孕期饮食习惯、产检不足等原因,唇腭裂一直是西藏地区颌面外科多发病。《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的一篇论文,对西藏183例唇腭裂患者作了临床统计。统计显示,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1991-2000年共收治藏族唇腭裂患者183例,占口腔科住院总人数的32.7%,155例来自农牧区。这组数据并不覆盖受条件限制无法前往拉萨求医的人。

2021年4月28日,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王克明医生在查看手术前唇裂的患儿

直到2016年,另一篇论文《拉萨地区藏族新生儿322例出生缺陷现况》提供了新的临床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藏族新生儿访视3128例,当中322例具有先天性缺陷,包括总唇腭裂27例。但这一数据样本并不包括拉萨地区之外广大农牧区的新生儿。

因此多年来,西藏一直是不同公益组织开展唇腭裂免费救治行动的地区。

这一次,多吉的父亲接到县卫健委的报名通知后,带上儿子,搭了几个小时车,横穿藏西,来到了狮泉河镇。

患者们来自噶尔县、革吉县、改则县、措勤县、日土县和普兰县。阿里如此地广人稀,多数患者要抵达这个地区行政公署驻地,都需要经过长途跋涉,最远的,要搭十个小时车。

多吉的手术安排在4月30日。男孩呼吸渐渐平缓,然后沉睡,王克明先是在他的上唇豁口处画上线,一边和搭档讨论,反复设计切口位置,方才下刀,切开,缝合。手术室里,医生们的讨论中频频出现“缺的(组织)太多了”这样的感叹。

“像个高级定制裁缝,过程中一直在动脑,想怎么切怎么缝,能让孩子最大程度恢复正常,甚至好看一点。”不同的是,医生剪刀下不是布料,血肉剪错一毫,都无法重来。

多吉的手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尽管“缺的组织太多”,但医生手起针落间,男孩的嘴唇缝合得针脚柔滑均匀。“唯一不太满意的是唇珠做得不太好,不够好看。”身为科班出身的整容科医生,王克明对美有更多一些追求。

他的另一个考虑是,更自然好看一些,孩子长大了能更自信一些。在西藏,“重拾自信”这个词,频频出现在他口中。

麻醉醒来,多吉哭着,被医生抱出手术室,试图用手去撕唇上的纱布——在那之下,有他疼痛且陌生的嘴唇。

并非所有患儿都像多吉那么幸运。此次义诊活动原本征集了36名患者,筛查后仅19名符合手术要求。

2021年4月27日,噶尔县牧民家,王克明医生与多吉的父亲沟通患儿病情和手术情况

北京协和医院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麻醉科医生权翔医生透露,患者中不少年龄过小、体重过轻,更有幼儿同时患有先天心脏病,他们在4300米海拔的阿里做手术风险过高,因此未能进行手术,需留待身体条件成熟,或到海拔低一些的地区去。

最终,义诊团队完成了19台唇腭裂手术和6台美容手术。

持续多年的医生援藏

义诊从下飞机就开始了,这得益于这些医疗专家已经在拉萨待了九个月,他们的援藏时间从2020年8月开始。

一下飞机就能进手术室,言谈中,王克明对自己的身体素质颇为自豪。

事实上,早在援藏之前,他其实已经到过西藏旅游六次,“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让人放松”。这也是他报名援藏的原因之一。

但他其实是中组部“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计划的第一位整形医生,这项计划自2015年启动,目前已经到了第六批。

“割双眼皮?隆鼻?”王克明报名时,别说周围的人诧异不解,连他自己也不太确定“来了能做什么”,只是知道西藏唇腭裂多发,也许可以做些畸形矫正修复手术。

结果,刚来不久,就遇上了一名因唇腭裂术后鼻子畸形前来求医的18岁藏族青年。手术完成后,青年得以减少自卑,前往上大学。

“重拾自信”这个词,开始出现在王克明的西藏工作日志里。

2021年4月27日,噶尔县牧民家,王克明医生与多吉的父亲沟通患儿病情和手术情况

整形医生援藏的价值很快得到印证:唇裂、腭裂、鼻子畸形的唇腭裂患者,烧伤修复的幼儿,小睑裂畸形的孩子,面部皮肤损伤植皮的老太太……

援藏九个月里,他印象最深的却不是孩子天真的笑脸、父母连连的感激,而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性患者。女患者在母亲陪同下入院,她的唇腭裂其实已经历过多次手术,嘴唇畸形却始终未修复理想,导致性格内向自卑,单身至今。

手术完成次日,患处纱布揭开,女患者的母亲直接落下泪来。那一刻,王克明感受到了作为医生的巨大成就感——教科书上写的那种。

援藏半年时,王克明发了条微博,说“虽然缺氧劳累,需要吸氧吃安定药,但活出了一个医生该有的样子,不同于在大城市”。

2021年4月27日,噶尔县牧民家,王克明医生与多吉的父亲沟通患儿病情和手术情况 麦启煊 摄

什么是医生该有的样子?他的回答很朴素,“医生首先就是治病救人嘛,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应该去帮助一些确实有需要的人。来了西藏之后,能给别人很多帮助,这让医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患者家属献上的一条条哈达、捧来的一篮篮牦牛肉干,记录了援藏医生的付出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