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支部书记,既要做致富带头人,更要做群众致富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引路人。”这是革吉县盐湖乡羌麦村党支部书记白玛次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5年前,白玛次旺被村民全票通过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他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的行动就拉开了帷幕……
近年来,阿里地区突出“选优、训强、监管、激励”四项措施,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在全地区打造了一支守信念、善掌舵、有本领、敢担当、讲奉献、重品行的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
选优配强抓党建 活力增强引雁归
革吉县盐湖乡羌麦村党支部书记白玛次旺,通过带领村民开办盐厂、采石场,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组织、村级招待所,创办村级超市等,增加村民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到2000元增加到5000多元,还清了村里所有债务,摘掉了“贫穷帽”,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阿里地区的“首富村”。
近年来,阿里地区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注重在农牧区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非公企业党员业主、外出务工返乡农牧民党员中培养和选拔村(居)党组织书记,对内部没有合适人选的,从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选派得力干部担任。同时,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调研摸底,对不能胜任村(居)党组织书记的及时调整,对工作薄弱的村(居)党组织,从机关或大学生“村官”中选派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或由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第一书记”。村(居)“两委”班子换届以来,全地区已选拔村(居)党组织书记29人,从乡(镇)机关选派9名干部担任村(居)党组织书记,培养村(居)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80余人。
创新思路搭平台 强化培训硬素质
噶尔县昆莎乡噶尔新村党支部书记顿珠次仁通过参加赴内地省市参观学习,把内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带到村里,积极组织老百姓集资入股开设流动性商店、成立合作社,每年实现盈利40余万元,参与群众每年可得到几千到万元不等的分红。目前,噶尔新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是以前的十几倍。
多年来,阿里地区坚持把村(居)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训纳入全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地县两级党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作用,综合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加强以反分裂斗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牧业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等教育培训,着力培育劳务型、技能型、“双带”型村(居)党组织书记。
创新机制抓管理 严格监督全过程
近年来,阿里地区始终坚持创新机制抓管理,涉及群众利益的每件事,都让村民参与全过程,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同时,严格执行村(居)党组织书记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促进村(居)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
阿里地区结合农牧区实际,灵活运用“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让群众参与重大村级事务决策和监督。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村(居)党组织书记纸质档案和电子信息库,实现村(居)党组织书记基本信息公开化、管理规范化。建立工作承诺制,年初,村(居)党支部书记所承诺的大事实事,向党员群众代表详细说明,切实做到年初有承诺、年中有监督、年终有反馈。建立工作述职制,从2012年开始,每年年底组织村(居)党支部书记向乡(镇)党委和群众代表集中述职,由乡(镇)党委和群众对村(居)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进行民主测评,测评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工资核算的重要内容。
优化环境激热情 保障机制促干劲
去年以来,阿里地区积极探索建立与当地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村(居)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动态增长机制,确保村(居)党组织书记收入有保障。同时,地区各县、乡党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帮助村(居)制定完善村(居)党组织书记岗位职责,按时、足额发放基本报酬。目前,全地区村(居)党支部书记年收入可达万元。
同时,阿里地区认真开展从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公务员工作,共有7名优秀村(居)党支部书记被选拔为乡(镇)公务员。把已离任村(居)党组织书记及时纳入“三老人员”范畴,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确保村(居)党组织书记退后有保障。
阿里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刘业强介绍,通过深入实施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领头雁”工程,增强了党支部书记政治意识,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增强了党支部书记的宗旨意识,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增强了党支部书记的法制意识,提高了化解矛盾的能力;增强了党支部书记的发展意识,提高了带领致富的能力;增强了党支部书记的责任意识,提高了真抓实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