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泽当镇居民旺姆仍聚精会神地坐于织布机前巧手翻飞,经过加工过的羊毛线在她的手中纵横交织着,装上毛线的梭子像鱼儿一样在她手中来回穿梭,脚下的踏板上上下下,与机器吱吱呀呀的声音交织,自成华章。
在山南市泽当镇,巴桑通过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技艺,带动当地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就业、增收、致富。
为了让“泽帖尔”这门技艺后继有人,2008年,巴桑自筹资金成立了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现更名为山南市哗叽服装厂)。服装厂成立以来,始终以“传承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了一条共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服装厂现有3个产业,分别是泽当民族手工业技能培训基地、泽当康桑洗头足疗中心、山南民族‘泽帖尔’手工业残疾人福利有限公司,员工约200人,其中70%以上员工来自周边贫困群众。”巴桑介绍说。
旺姆在这里已经工作了4年,主要负责编织和染色。作为一名熟练的“泽帖尔”编织艺人,她骄傲地告诉我们,她一天可以织出一米的“泽帖尔”,算是服装厂的“能人”了。当记者问起她收入如何时,旺姆显得有些腼腆,她说:“我现在一个月收入2500多元。钱虽然不是很多,但工作很轻松,我也很喜欢这个职业。在这里能一边挣钱,一边陪孩子上学,也可以随时照顾到她。”
“服装厂的工人都是附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或者是残疾人,我还去了他们家里了解情况,确实有困难的才会招聘,而且招聘进来要学习一段时间,哗叽编织至少要学6个月,学习制作唐卡至少要3年。”巴桑说。
“为了让更多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最终实现就业,服装厂还招收学员。培训时间六个月至两年不等,期间我们还发放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助。”巴桑说。
服装厂自成立运行以来,不仅让频临灭绝的哗叽手工纺织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也为群众就业增收闯出了一条新路。
“现在,我们新的厂房也投入使用了,我和内地的服装设计师也在一起商讨研究最新的产品,我们也在积极扩大生产,让古老‘泽帖尔’的传统工艺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加这些手艺人的收入,带动本地就业和再就业,一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起未来的规划,巴桑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黄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