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曲——阿里地区民族团结工作见闻

发布时间:2022-01-11 作者:永青 温凯 来源:西藏日报

冬日的阿里,山河壮美,风景如画。与这自然风光交相呼应的,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局面,以及各族群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幸福笑容。

2021年1月19日,阿里地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2017年以来,33个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45名先进个人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3个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3名先进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而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人物与故事……

葛睿:

跨越4000多公里的陪伴

“我爱人是一名边防战士,他的职责就是为祖国边疆的安全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愿意追随他。”这坚决的话语背后是葛睿跨越4000多公里,从连云港到阿里,从滨海到高原,多年来一直默默地陪伴。

葛睿与丈夫普布多吉结婚生子已有12年,两人相识相恋于大学时代,葛睿大学毕业后,为避免夫妻两地分居,也为了让丈夫普布多吉安心扎根边关,葛睿毅然来到阿里,成为阿里地区公安处的一名警察。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夫妻二人虽然在同一城市,但聚少离多、加班加点工作是常态。据葛睿回忆,在她怀孕5个多月时,丈夫突然接到任务需要离开。当时的她孕反加高反,十分痛苦,但为了不让丈夫分心,纵有万般不舍,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丈夫,一别就是几个月。而普布多吉执行任务的地方没有信号,无法联系到妻子,等到有信号时,他立马给妻子打了电话。当在手机里听到丈夫熟悉的声音,葛睿再也忍不住泪水,痛哭起来。

多年来,尽管夫妻二人聚少离多,但是葛睿从来没有抱怨。“为祖国守边境,为人民护平安,我和丈夫为从事这两种神圣的保家卫国职业感到无比光荣,我们都会相互克服困难,给予对方支持。”葛睿说。

葛睿和普布多吉的故事只是千万边防一线家庭中普通的一个,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在高原谱写了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老杨:

脚下的土地就是我的家

“老杨是个好人,因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真诚的人,我相信他是真的关心我们一家,我们情义相投。”次吉卓玛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羞涩的表情中带着闪闪泪光。

老杨,全名杨桂房,原来是徐州“四建”公司的会计。1996年,随施工队第一次来到札达县底雅乡,认识了施工队中的当地群众次吉卓玛。彼时,次吉卓玛的前夫已经过世,几年来,她和两个孩子相依为命。杨桂房了解到她的经历后,开始对次吉卓玛一家的生活给予照顾。

谈及与老杨的交往,次吉卓玛说:“当时我在外当临时工,一对儿女寄养在亲戚家里,生活很是拮据。老杨了解到我家的情况后,经常给我捎带罐头等食物,对我的儿女更是关爱有加。”在这样的点滴关爱中,次吉卓玛内心深深被这个外乡人所打动。1997年,从未走出大山的次吉卓玛跟着老杨到徐州结婚。婚后老杨告别父母乡亲,再次回到了妻子儿女的家乡——底雅村。

回到底雅村后,老杨为了让一家人过上更幸福美满的生活,他重拾旧业,给驻地部队和村里盖房修房,带着乡亲们一起修路架桥,在底雅村生活的25年里,老杨早已把这片土地当成了自己的家。

2017年,老杨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他们一家人,互敬互爱、温馨和美。

杨聪:

让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杨聪,四川眉山人,现任阿里地区普兰县科迦寺驻寺民警。提起杨聪,科迦寺僧尼和周围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担任寺管干部以来,凭着一腔热血,把对工作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信心,全部融入自己的事业中,用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的同事,用点点滴滴诠释维护民族团结的初心。

在工作中,杨聪注重与村民及僧尼交心交友,他以开展“双进”活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契机,了解掌握民风民俗,经常走访村民及僧人家庭。这些年来,杨聪的藏语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宗教活动场所作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阵地,这些年来,杨聪及他的同事们积极开展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和“遵行四条标准、争做先进僧尼”教育实践活动等主题宣讲会。

“通过系列的学习,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僧人需要担当的历史责任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今后,我们会继续坚定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僧人索朗仁青说。

2020年4月,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期,科迦寺管委会干部和僧人自愿向湖北武汉捐款,合计达到10万余元,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浓情谊。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能够力所能及为武汉同胞做一点事情,这是我们驻寺干部和爱国僧人共同的心愿。”杨聪说。

在寺管会和广大僧尼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10月,国家民委调研组对科迦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经验做法、工作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21年,科迦寺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