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民族团结>宗教理论

以东亚佛教视野书写“东亚佛教史”

发布时间:2014-12-15 作者:张文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核心提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和欧美价值观的冲击,东亚各国都面临着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时代课题。因此,将东亚各地区的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同探讨佛教文化的内涵、发掘其现代价值,就成为东亚各地区学者的共同使命。

  “东亚”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关于作为文化概念的“东亚”,日本的西嶋定生教授认为,其内涵包括汉字和汉语文化、儒教、律令制度、佛教四 个方面。佛教原本发源于印度,但在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隋唐时期形成蔚为大观的中国佛教诸宗派,将大乘佛教发展到了崭新的高度。中 国佛教传到朝鲜半岛、日本,经过本土化的过程,在朝鲜半岛形成百济佛教、高丽佛教、新罗佛教以及后来的李朝佛教,在日本则形成镰仓新佛教并延续至今。东亚 各地的佛教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在长期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大乘佛教为核心的东亚佛教文化圈。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将东亚佛教之间的 这种特殊关系比喻为“黄金纽带”。

  尽管东亚佛教联系密切、自成一体,但在迄今为止的佛教史书写中,这 一特点并没有得到彰显。不仅国内学术界无例外地将中国佛教史、韩国佛教史和日本佛教史视为不同的学术领域,而且在东亚佛教研究领域走在世界前面的日本学术 界同样将三者明确加以区隔。虽然日本有宇井伯寿的《佛教泛论》、平川彰的《印度、中国、日本佛教》等将东亚各地区的佛教纳入考察的视野,但在上述著作中, 各地区的佛教仍然被作为板块结构而存在,各地区佛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研究者缺乏“东亚佛教视野”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所 在。有鉴于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佛教学者高崎直道和木村清孝提出了佛教学研究中的“东亚佛教视野”的问题,并组织相关学者编写了五卷本的《东 亚佛教》,为“东亚佛教史”的构筑做了开拓。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原本就存在的中日、日韩的佛 教学术交流,延展成了中日韩三国的佛教学术交流,随着交流的扩大和深入,一个“东亚佛教学术共同体”逐渐显露出轮廓。如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东 亚佛教研究会”有会员300余名,每年举行3次学会报告会,成员中有相当比例的中国和韩国籍学者;韩国也有“东亚佛教研究会”,每年举行学术报告会,邀请 中日韩三国佛教学者参与,交流研究成果。在中国,中国人民大学与日本东洋大学、韩国金刚大学每年轮流主办“中日韩佛教学术交流会议”,迄今已经举办了3 届,会议论文集分别在中日韩出版中文版、日文版和韩文版。北京大学与日本东京大学、韩国东国大学等也在2014年举办了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并决定以后每两 年举办一次。

  东亚各地区的佛教学术交流不断扩大并不是偶然的。如高崎直道所说,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面对西方文化和欧美价值观的冲击,东亚各国都面临着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时代课题。在历史上,佛教这一“黄金纽带”曾将东亚各地区的文化密切联系在一 起,共同探讨佛教文化的内涵、发掘其现代价值,就成为东亚各地区学者的共同使命。随着学术交流活动走向深入,学术界愈益发现,东亚各地区的佛教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在同属大乘佛教的背景之下,各地区的佛教既有连续性又有断裂性。如,关于佛教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本觉”思想,中国佛教背景下的“本觉”与日本佛 教背景下的“本觉”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佛教语境下的“本觉”思想源自《大乘起信论》,是指人本来具备觉悟的潜在能力或可能性,而在日本佛教语境特别是日本 天台宗中,“本觉”演变为不需要任何修行“当下即觉悟”之义。也就是说,中国佛教中的“本觉”是指一种“觉悟”的可能性,而在日本佛教中则指“觉悟”的现 实性。如果不对此进行分别考察,就难以把握“本觉”思想的内涵及嬗变。又如,关于佛教史上的“宗派”问题,自汤用彤先生对中国唐代八宗的存在提出质疑以 来,关于中国佛教的“宗派”内涵多有争论,迄今仍无定论。众所周知,中国佛教研究中的宗派说,受到日本佛教学术界的宗派说的影响,但由于中日佛教史上的 “宗派”的概念有同有异,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非常复杂,如果不详加辨析,就会陷入概念的迷宫,难以把握历史的真相。

  那么,东亚地区的佛教学者能否打破国别的界限,在东亚佛教视野下,共同编撰一部“东亚佛教史”呢?实际上,一直致力于对东亚佛教进行整体思考的日本学者 木村清孝已经有此倡议,并对东亚佛教的基础构造作了初步探讨。在木村清孝看来,东亚佛教的基础构造包括:(1)汉译佛典的诞生与传播。无论是朝鲜半岛佛教 还是日本佛教,在从中国引进佛教时,都没有经过翻译的过程,而是直接采用汉译佛典。也就是说,整个东亚的大乘佛教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建立在汉译佛典基础之 上的。(2)僧人的跨国交流与活跃。在东亚地区,除了译经僧之外,在异域传播佛教并对当地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僧人,包括东渡扶桑、被称为日本文化恩人的鉴 真和尚,在日本开宗立派的禅师无学祖元、兰溪道隆和隐元隆琦,活跃在中国的新罗僧人圆测、日本僧人灵仙等。正是这些活跃在异域的僧人们的努力,东亚地区的 佛教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联系的思想体系。(3)佛教教团与世俗政权的关系问题。在印度,世俗的世界与超世俗的神圣世界构成二元的 世界,而且在价值上,人们认为修行、求道所构成的神圣世界是高于世俗世界的。而东亚佛教是建立在一元的世俗世界基础之上的。神圣世界只有与世俗世界相协调 才能得到承认,而抛开世俗单纯追求神圣,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4)“道”的思想。东亚各地的佛教虽然皆属大乘,但思想差异很大。那么,有没有横亘于东亚 各国佛教底层的核心思想呢?木村清孝认为,在纷繁复杂的佛教思想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核心概念“道”。在汉译佛典中,“道”主要有三种含义:佛教的“菩提” 的译语;“八正道”之道,即通向觉悟之路;道教之“道”。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道”的这三种含义常常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在一起。如,对后世的佛教思想影响 甚大的一个命题是僧肇的《肇论》中的“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即佛教的真理并不邈不可及,而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从生活现实出发探索真理的做法,显 然受到儒家重视伦常日用和道教的“道”无处不在思想的影响。

  由中日韩学术界共同编著“东亚佛教史”确 实是一个宏伟的构想,如果能够实现,必将是东亚学术史上的一大创举。它将促使东亚各地学者在佛教研究中打破地域佛教的视野界限,确立东亚佛教是一个有机整 体的观念,完成研究范式的转型,也将借由佛教这一“黄金纽带”,极大推动东亚佛教学术共同体的诞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责编:邵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