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阿里要闻

阿里地区 | “公路+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5-05 作者: 来源:天上阿里

基本情况

截至2021年底,阿里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21792公里(其中沥青路6732公里,砂石路15060公里),国省干线5831公里,农村公路15961公里,37个乡(镇)通畅率和通客车率均为95%;141个建制村通畅率和通客车率均为86%。

着力增强通达通畅能力,建好乡村发展路

一是紧绕交通先行战略,推进公路与产业融合发展。

“十三五”以来,投资83.73亿元建成了349条共7694.31公里的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显著改善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地区货物交流顺畅、人员往来便捷,“四好农村路”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逐步显现。

二是科学谋定农村公路路网规划。

积极将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纳入《阿里地区交通运输“十四五”综合发展规划》,确定“十四五”末期实现“双百”目标,全地区农村公路路网通达通畅能力逐步增强。

三是提前启动拟建项目前期工作。

剩余8个未通畅建制村的通畅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争取立项批复就可以马上实施。

四是不断优化建设管理。

充实建设管理队伍,提升建设管理水平。对信誉良好的施工单位开工预付款由14%上调至30%,充分保障阿里地区农村公路建设速度,建设进度整体呈现良好态势。

五是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建设质量。

制定了《阿里地区农村公路质量提升方案》,形成了公路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全过程管理的制度体系,扎实开展公路工程质量专项检查工作,切实保障公路工程建设质量。

坚持因地制宜依法治路,管好乡村振兴路

一是:强化路政管理和执法能力建设。

阿里地区共有持证交通综合执法人员41名,2021年共出动执法人员402余人次,检查车辆3464台次,共计查获非法营运车辆33台次、违法违规车辆17台次、路政案件6起,有效保障了公路运营安全。

二是:推动群养共管。

在噶尔县探索推行“路长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公路管理,切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提高了我地区农村公路管养水平。

三是:加强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保护。

安排执法和养护人员联动巡查工作,确保公路管养全覆盖,保证公路安全畅通和公路资产完整。

四是:交通惠民事实全面落实。

本着“取之于民,利之于民”的出发点,优先就近吸纳本地农牧民参与“四好农村路”建设,每年约提供公益性岗位1700个,“十三五”以来,累计为当地农牧民创收达6.8亿元,确保“建成一条公路,增收一方百姓,促进一方发展”。

着力补齐养护短板,护好群众致富路

一是逐步健全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机制。

印发《阿里地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阿里地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办法》,推进农村公路管养工作规范化,提升管养工作水平。

二是保障投入常态化。

“十三五”以来累计投资9830万元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累计落实“四好农村路”养护补贴专项资金4200万元;积极落实2022年日常养护补助资金6838万元,有效治理了公路病害及隐患,减少了危桥数量,充分保障了公路日常养护、抢险、抗灾、保通工作。

三是路域环境整治全面开展。

共投入养护工人3303人次,各类机械468台次、清理公路沿线落石、积土、垃圾等189吨,努力营造“畅、安、舒、美”的交通出行环境。

四是优化养运组织新模式。

鼓励各县探索“养护公司+合作社”、农牧民施工队或致富带头人分段承包、定额包干等新模式,已组建县级“养运一体化”经营公司4家、养护公司1家,平稳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及农村客运长久发展。

强力推进农村客运,运营好城乡融合发展桥梁

一是坚持源头监管。

为切实保障客运站经营者和旅客的合法权益,规范地区客运站旅客运输经营行为,督促实名售票制度、“三不进站、七不出站”等制度落实,切实履行行业监管职能。

二是不断完善客运基础设施。

2019年新建的地区客运站、普兰县客运站已投入使用,15个乡镇交通综合服务站也在积极整改中,建设完成73个农村客运停靠点,进一步改善了农牧民群众出行条件。

三是确保真通实达。

采取“预约响应+非定线”的农村客运运营模式,依靠5家客运公司、17辆农村客运班车使15个乡镇121个建制村全面实现“路通畅、车通达”。

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扎实推进“双百”目标建设,加大农村公路路网和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日土县客运站及塔尔钦客运站,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客车;

二是全面深化养护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噶尓县全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质改革”试点示范创建工作,确保如期达标;

三是推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以乡镇综合客运服务站为载体,新增物流集散中心、存储场等综合服务项目,增进客、货、邮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