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200多公里为无人区、外号“鬼门关”……在普兰县马攸木拉山脚下有着进入阿里地区的“南大门”,而这里也是全国海拔最高的边境检查站。
图为执勤民警正在检查来往车辆人员信息。记者 洛桑旦增 达珍 摄
马攸桥边境检查站海拔高达4900米,这里风仿佛从来不知疲倦,四面环山到处都是裸露的山岩,冬季长达7个月,最低温度达零下40度以下,“天上无飞鸟,地上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移民管理警察和山坡上顽强生长的骆驼刺,是检查站最忠实的“伙伴”。马攸桥边境检查站是沿219国道进入阿里的第一道关卡,担负着进出阿里地区人员、车辆、物品查缉以及救灾救援等任务。“我们检查站严格落实24小时双向查缉制度,2023年共检查过往车辆18万余台次、人员55万余人次。除此之外,冬季的救援工作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事情了。”马攸桥边境检查站民警王宇告诉记者。
图为马攸桥边境检查站民警正在进行救援。检查站供图
2010年6月,王宇来到了马攸桥边境检查站,“那会儿刚到马攸桥时,高反特别严重,呼吸困难、头疼欲裂、整晚睡不着觉,直到一周后才慢慢缓解。”王宇回忆到。
在身体适应没多久,王宇就迎来了第一次的高海拔救援任务,2011年2月马攸木拉山口遭遇特大暴风雪,连续的降雪使积雪厚度达90厘米,部分区域积雪厚度已达一米以上。由于大雪封山,道路中断,数十名游客被困马攸木拉达板附近,其中一名游客突发严重高原反应,生命垂危,向检查站请求救助。
在接到求助电话后,王宇和站里的民警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当时事发地位于海拔5211米的马攸木拉达板下坡路段,该路段积雪已达1米,车辆也无法通行气温也在零下30度。”王宇说。
在王宇他们到达现场后立即为出现高反现象的游客进行抢救,不仅如此为确保交通部队铲雪机、推雪机更好的运作,民警们不顾天气寒冷和已经冻得麻木的手脚,一边安抚群众情绪,一边利用铁锹铲雪修出一条可供小车通行的道路,在历经7个小时的救援后所有被困车辆及人员成功通行。
图为游客与王宇(左2)的合照。王宇供图
“获救的游客康复后,特意给我站送来一面写有‘神兵天降,救人民于水火’的锦旗。这是我到马攸桥后参加的第一次救援,后面还有2012年大雪那次,我们为身体情况较差的150多名滞留旅客提供了住宿,还有2015年、对了还有2018年那次……”交谈间,暮色已然降临。
2023年马攸桥边境检查站累计开展救助车辆60余台次,人员300余人次,为2000余名群众免费提供医疗药品;因天气原因帮扶滞留旅客800余人次,服务咨询旅客17000余人次,服务牧民600余人次、骑行人员1000余人次。
随着近年来骑行旅游的兴起,前往阿里骑行的游客数量也越来越多,而海拔的高度以及寒冷的气温成为了骑行路上最大的难度,随之相伴的还有高反带来的生命危险。
图为检查站鸟瞰图。记者 洛桑旦增 达珍 摄
“许多骑行者到达检查站时已是筋疲力尽,他们会向检查站求助,当时由于条件有限只能自己搭帐篷在执勤大厅休息区过夜。”副站长赵玉龙说道。
鉴于检查站周边环境恶劣,方圆百里无宿可寻,2023年4月,马攸桥边境检查站设立骑友爱心驿站。驿站不仅为来往的骑友提供住宿的场所,还准备了饮用水、洗漱水以及被褥等生活必需品,确保他们在长途骑行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照顾。
自从驿站投入使用后,检查站始终坚持做好日常的服务工作,由于警力有限,检查站就让负责宣传工作的王宇主要负责,无论是定期的环境消毒、卫生清洁,还是被套的清洗、饮用水和洗漱水的补充他都亲力亲为,确保驿站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
“我们驿站设立至今,已经救助自行车骑行者、摩托车骑行者以及徒步旅行者共计1000余人,收到400余条感谢留言,我主要负责宣传工作,只要游客们来到我都会为他们讲述检查站发生的感人故事。”王宇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熟知,爱心驿站也成了打卡地一般吸引了众多骑行爱好者前来探访,在露营后纷纷在网上分享驿站的点滴,还在高德地图上标注“219最美检查站”和“完美露营地”。检查站也被骑友们赋予了“全国最美检查站”“最暖心的检查站”等美誉,而这些美誉背后,是民警们无声的坚守,更是一段段温暖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