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阿里要闻

凝聚民族团结之力 绽放阿里和谐之花

发布时间:2024-07-11 作者: 来源:阿里统战

近年来,阿里地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各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举全地区之力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阿里地区于2021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创建目标完成71%、地区本级创建目标完成76%,各族群众“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理念深入人心、蔚然成风,藏西大地呈现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突出政治引领抓创建,锚定民族团结“定盘星”。阿里地委自觉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放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思考,放在治边稳藏的工作大局中谋划,提出“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中争先进”总目标,地委主要负责同志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与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按照“强站位、强机制、强宣传、强突破、强督导”的工作思路,多次在地委会上听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汇报、多次带队深入各县各相关部门检查指导创建工作,坚持地县乡村一起抓、党政军警民一起创,全面推行党委书记亲自抓、专项组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抓的创建组织体系,制定出台细化落实自治区五年规划的实施方案,压茬推进年度创建任务,绵绵用力把民族团结融入村规民约、行业规程,37个乡镇145个村(社区)实现创建常态化全覆盖,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格局。近3年地委累计召开专项组推进会议13次、专题会18次,各级党委(党组)先后开展理论学习3000余场次、交流发言1.8万余人次,创建工作实现从“独唱”到“合唱”的转变。

聚焦交往交流抓创建,搭建民族融合“连心桥”。一是空间互嵌促交往,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制定《赴区内外参观学习交流活动方案》,常态化开展援藏干部人才帮扶下乡、阿里干部内地挂职锻炼、干部群众代表区外参观学习等活动,近三年全地区区内外“三交”活动参与人数达3655人次。二是思想互嵌促交融,积极总结推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藏布居委会经验,依托55个宣讲团和290名专职农牧民宣讲员深入基层宣讲,广泛开展“吃团结饭、唱团结歌、说团结话”和“六互”活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彼此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取长补短、交融发展。三是社会互嵌促交流,动员各族群众主动参与社区网格管理,精准优化网格片区、选优配强网格员队伍,网格员队伍中少数民族占比达95%,483名网格员和3921名双联户户长全面落实“三知三清六掌握”要求,2023年底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四是经济互嵌促融合,坚持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与就业技能培训融为一体,统筹推进帮扶群众就业与地方产业发展,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35期13200人,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22092人、劳务收入23142万元。

围绕宣传教育抓创建,唱响文化铸魂“主旋律”。一是干部教育方面抓创建,坚持党员干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内容,活用线上平台打造“指尖学习阵地”,8000余名党员干部在工作之余通过“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学习充电”。二是语言赋能抓创建,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宗教,投入资金140.9万元建成阿里地区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站,创新开展“小手拉大手”“双手双牵”活动,各级各类学校累计开展各类活动7000余场次,受教师生18.6万人次,僧尼通用语言使用率达60%。三是文化宣传抓创建,依托象雄艺术团持续开展“文化进万家”演出活动,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4000余场次、展播红色电影1000余部,惠及群众36万余人次。积极推进中央媒体及网络大V阿里行活动,红色热土、高海拔之恋等微博话题全网总传播量超2.8亿人次。四是传承保护抓创建,深入挖掘阿里特有红色文化、地域民俗文化,在旅游产品中不断融入民族团结元素,建成雪域边关红色长廊及主题红色文化广场4个、边境一线红色教育基地32个,创作推出“喜迎二十大·阿里民族团结风景长卷”等原创动漫、优秀MV歌曲40部,摄制推出《阿里分工委旧址遗址》VR,阿里文化逐步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转变。

对标规范管理抓创建,织密依法治理“平安网”。一是坚持法治筑基。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全面推行民俗宗教服务人员实现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依托横幅、标语、宣传片、讲座等传统媒介及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各类民族政策法规知识,三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宣讲活动3600余场次、线上线下受教育群众216.2万余人次,精准普法覆盖面达100%。二是坚持德治强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载体,深入实施文明创建、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活动,累计完成基层宣讲2600余场次、覆盖群众14.4万余人次,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逐步向现代化迈进。三是坚持综治培源。坚持将民族工作与开展反分裂反暴恐反自焚反渗透斗争紧密结合,深入开展“清源”“固边”“净网”等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依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矛盾和问题,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民族团结、挑拨民族关系的行为,社会治理从“控事稳局”向“深耕善治”有效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