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一幢幢教学楼巍峨壮丽。
开阔的绿茵场上,学生们有的奔跑,有的做操。无论是去往教室、餐厅,还是去往宿舍、阅览室,校园小路两侧随处可见鲜艳的花朵和旺盛的绿植,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6月14日,踏入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以下简称“阿里完中”)的校门,这所环境一流、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学校让我们眼前一亮。
阿里完中位于拉萨市教育城,是河北省和西藏阿里地区合作共建学校,也是阿里地区在拉萨建设的第二所异地办学学校。该校于2017年9月建成投用,目前有初中、高中六个年级48个教学班,在校生2300余人。
自学校建成之日起,河北省先后选派80多名教师在这里开展教育援藏。多年来,河北省援藏教师队伍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到学校发展事业中,将青春和汗水洒在雪域高原,也点亮了阿里的明天。
“让教育回归本真”
“我们要用三年时间,做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事情。这是每一位援藏教师的初心,也是每一位援藏教师的情怀。”6月14日上午,沐浴着阿里完中温暖的阳光,河北省援藏教师桂源动情地说。
2022年9月,新学期刚一开学,初来乍到的桂源就从教室里一双双清澈、单纯的眼睛里,感受到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尤其是每天早读时分,当他看到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课文的场景,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倾囊相授。
阿里的孩子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尤其在英语方面,很多初中学生的单词储备量明显偏少,基础语法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更让桂源挠头的是,个别同学还缺少学习的动力。
面对这种情形,桂源的应对策略是因地制宜,找出符合阿里孩子们学习实际的教学方法。他与同在初中英语组的阿旺措姆和仁青桑姆两位藏族老师交流教学方法,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方式,选题制作导学案,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中目标导向探究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模式,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桂源经常采用分小组讨论、小组竞学等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掌握知识点,他每节课都精心准备,每份作业都面批面改,尽量做到哪里不会补哪里。
桂源还十分注重教学研究,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自制教具,编写语法口诀,带领学生们参加英语社团活动,努力达到教学最优化。2023年11月,在西藏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数字教材教学微课遴选活动中,桂源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春风不择物而润,教师不择人而教。”桂源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发展需要。打造最适合孩子的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真,是启蒙,是点燃,是生命影响生命,也是他援藏的价值所在。
入驻阿里完中以来,河北省援藏教师队伍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阿里完中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初中生、高中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实现“让不同层次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的教学目标。
如今,阿里完中已有14个社团课程,涵盖语言、体育、现代艺术、科学等方方面面,满足不同特长、爱好学生的需求。每年举办多场赴冀文化交流研学活动,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
“老师,我终于对得住您了!”
临放暑假,河北省援藏教师孙江华的手机上,又收到了曾在阿里完中上初中,现在拉萨市北京中学上高中的扎西同学发来的成绩单,看到上面扎西的好成绩,孙江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孙江华是河北省在阿里完中的一名“老援藏”,早在2017年8月,她就作为“万人计划”援藏教师,开启了在阿里完中支教三年的历程。2022年7月,她又作为河北省第三批“组团式”援藏教师,再次回到阿里完中支教。
孙江华同扎西的缘分,始于她在阿里完中支教的第一个三年。2019-2020学年上学期,孙江华任初一(五)班历史老师,而扎西是这个班的历史课代表,孙江华对扎西的关注就这样多了起来。
扎西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名列前茅。然而,扎西的历史成绩却很一般,这让当历史课代表的他感到脸上无光,更觉得愧对孙江华。为此,他在历史课上投入了很大精力,立志补上这门“短板”。
看到扎西这么努力,孙江华的内心很欣慰。她经常在课上提问扎西,培养他对历史的兴趣和自信心。她还关心扎西的生活,当知道扎西家庭条件不太好时,就主动给扎西一些帮助,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2020年7月,孙江华在阿里完中支教的第一个三年结束。回到河北后,孙江华仍然牵挂着高原上的孩子们,也是从那时候起,扎西开始给孙江华发考试成绩单,让老师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2022年7月24日晚,西藏自治区刚出中考成绩,孙江华就收到了扎西发过来的成绩单:687分。这个分数在拉萨上一所重点高中不成问题。成绩单上,扎西还特意把历史成绩标注出来——满分80分,他考了75分。
让孙江华感动的是扎西随后发过来的一段话:“老师,我终于对得住您了!我会更加努力的,到高中也会选历史,因为是您给历史注入了灵魂。”
如今,已经在拉萨市北京中学上高中的扎西,依旧同孙江华保持着联系,也依旧会发自己的成绩单。2023年教师节,扎西特意买了一大束鲜花送给孙江华,上面写着一张纸条:“感谢恩师的真情付出”。
入驻阿里完中以来,河北省援藏教师队伍始终坚持真情教育,对阿里的孩子们付出真心、真情,让他们沐浴爱的阳光。
河北省援藏教师王世坤的学生曲桑旺堆上课爱睡觉,迟到是常事,非常难管理。王世坤就找他谈心,帮他树立信心,让他重新焕发学习热情。河北省援藏教师顾杨的学生才旺要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顾杨就主动为他改演讲稿,还陪着他一起反复练习,最终帮他站上了领奖台。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近日,阿里完中报送的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教育援藏视域下提升阿里地区高中生关键能力的课堂组织策略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该课题由河北省援藏教师张钊主持,多名阿里完中本地教师参与其中。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就要多给本地教师成长锻炼的机会。”张钊介绍,目前阿里完中205名本地教师中,有100多人参与过课题的研究。
2022年12月,阿里完中成立高中教研室和初中教研室,张钊担任高中教研室主任。自那以后,他依托高中教研室这个平台,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年轻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升上。
“青蓝工程”是阿里完中培养锻炼年轻教师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是组织河北省援藏教师和阿里完中本地教师“师徒结对”。以前,这项活动一年搞一次,师徒更换频繁,效果不佳。张钊将这项活动进行了完善,优化为每三年一次,将师徒关系稳定下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张钊同本地教师白雪“师徒结对”后,经常主动观摩白雪的课,并根据最新的课改和教学理念,对她的教案和教学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她成长。2023年10月,白雪获得当年度西藏自治区全区高中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一等奖。
在教研工作中,张钊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带动全校教研工作进步。初中教研室主任彭穷,原来在教务处工作,对教研工作不太熟悉。后来,彭穷跟着张钊认真学习,能力提升很快,现在已经能够独立承担大部分教研任务。
入驻阿里完中以来,河北省援藏教师队伍在做好教育援藏基本工作的同时,还全力开展“传帮带”,利用课题申报、“青蓝工程”、讲示范课、听课、业务研讨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阿里完中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积蓄了动能。
“我们就像一家人”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6月14日下午,在阿里完中的音乐教室,一阵阵歌声从房间里飞出,河北省援藏教师刘俐燕正在教孩子们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伴着钢琴优美的旋律,孩子们唱得非常动听。
时间倒退至2022年7月。彼时,刘俐燕刚到高原,她描述自己上第一节音乐课时的感受是“心疼”:作为高中音乐专业生,不少学生竟然不识乐谱,而是靠“蒙”;很多从牧区来的学生,第一次见到钢琴;对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几乎一概不知……
为了帮助孩子们尽快把缺失的知识补回来,刘俐燕从音乐基础知识教起,对五线谱的识谱能力,对演唱时的咬字、吐字、气息运用都反复练习,直至每个孩子都熟悉掌握。
刘俐燕还将教育心理学融入教学。在上课前,会提前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性格爱好,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不错”“加油”“唱得好”等鼓励性话语,增强孩子们学习的信心。
刘俐燕爱孩子们,孩子们也爱刘俐燕。
刘俐燕曾经教过孩子们河北民歌《小放牛》,孩子们就把歌词悄悄改成:“完中老师哪里来,完中老师河北来;河北老师很善良,我们就像一家人……”如今,这首修改了歌词的《小放牛》在阿里完中的校园里传唱着,已成为一首师生友谊之歌、民族团结之歌。
“我每天都被爱温暖着,这些爱会汇成江河湖泊,去温暖雪域高原。”刘俐燕说,她有一天会离开高原,但她的心会一直在这里。这群可爱的学生,是她永远的牵挂。
入驻阿里完中以来,河北省援藏教师队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深入推动河北省援藏教师与阿里完中本地师生深度融合,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