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阿里地工委为全面提升四级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和推进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围绕地委“八提”行动、“八新”目标和“三基”工作、“三大”行动,由党组成员、秘书长谭主峰带队,于6月13日至19日组织47名阿里地区四级人大代表及人大干部赴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玉树州等地15个点位开展学习考察。此次学习班以专题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课题安排兼顾宏观政策与基层需求,不仅补足了理论短板,更掌握了履职的实操路径,认真学习内地经验提升党性修养、增强履职本领。
一、铸魂强基,淬炼党性“动力源”
脑中有理论,肩上有担当。邀请教授学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修订《代表法》的核心内容与立法精神解读进行专题授课,构筑代表扎实的政治素养理论根基、深化服务群众的责任担当。授课现场气氛活跃,学员们就自身工作中的疑惑、难点踊跃发言、坦诚求解,一句句饱含实干热忱的提问掷地有声,一次次寻求破局的探讨真挚恳切,在思维的交融中凝聚共识,于坦诚的碰撞中明晰方向。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禅古感恩党性教育基地、隆宝镇红色生态教育基地、玉树州红色文化博物馆,通过党史长廊、抗震救灾影像展、新旧对比照片墙、微景观、实物展示等载体形式,突出“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核心功能,创新“党建+文旅”、“红色+生态”等模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让广大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筑牢信仰、淬炼党性,激发履职的精神力量。
二、对标提质,锻造履职“硬本领”
通过《如何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的质量》《人大代表如何联系人民群众》专题授课,让代表们学会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提炼议题,推动议案、建议更贴合民生需求。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在西宁市城西区文亭巷社区,学习借鉴“四方联动”机制、“周六议事会”平台和“事务共商、活动共办、服务共做”的共建模式,不断提升人大代表履职同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能力。在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人大代表联络室及社区联络站、乐都路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学习借鉴“代表坐班+线上履职”双模式、“代表进网格”、“民情直通车”等建设,不断提升人大代表在选民接待、社情民意收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生监督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三、取经问道,打造阵地“新样板”
在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人大代表联络室,玉树市扎西科街道办人大代表联络站、结古镇人大代表工作室,学习借鉴“代表讲堂”“一室五站”“代表+网格”“五个结合”等体系建设,通过“三下两上五环节”闭环流程、“八个一工作法”等,让人大干部准确认识人大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用好用活好的经验做法,打造新模板,建立新机制,创建新载体,更好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推动人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建设。
四、拓宽视野,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海东市互助县班彦新村、平安区平安驿袁家村,将红色文化、田园风光与民俗活动结合,形成的“红色研学+生态农庄+民俗体验”“乡愁民俗文化旅游小镇”的经验做法,不断拓宽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的工作思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通过调研、提案等举措,率领广大农牧民群众在民生短板、配套产业、乡村振兴、产业融合上多谋务实举措、多行破题之举,助推共同富裕。
在唐蕃古道文化遗址,生动展现了1300多年前,大唐同吐蕃藏汉民族一家亲的美好故事和生动画卷。在西宁市文亭巷社区,通过“文亭流动大舞台”、老年兴趣小组、“四点半课堂”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国人大代表格桑卓玛同社区合唱团用藏汉双语同心共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音符间流淌着民族团结的血脉深情。
下一步,人大阿里地工委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学习成果转化,建立成果运用定期调度机制,聚焦群众关切深化调研、紧扣民生需求监督问效,创新代表履职平台、加强代表履职能力、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以更实作风推动人大工作提质增效,为服务阿里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