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陕西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王建华的办公室门被轻轻叩响,52岁的藏族汉子达瓦次仁捧着洁白的哈达走向王建华,两人双手紧握,激动不已。这场时隔24年的重逢,背后是一场生死边缘的生命接力。
高原之上的生死抉择
2001年夏,时任阿里地区措勤县公安局副局长的达瓦次仁在执行任务途中突然出现拉肚子、头晕、呕吐的症状,后发展到呕血,被送至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时已休克,确诊为溃疡性大出血。
“紧急复苏之后,我感觉到意识模糊,全身都支撑不住,当时就觉得我肯定要死了。”达瓦次仁回忆说,当时他处于严重失血状态,限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即使转至最近且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至少也有1200公里。
就在家人一筹莫展时,达瓦次仁的亲戚找到了当时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支援的王建华。那时,年仅30岁的王建华刚到医院工作不过3年,还只是一名住院医师。作为陕西援藏医疗队员的他,面对如此棘手的手术,他的心里也在打鼓。
面对家属的恳求,王建华决定尽全力一试,立马给自己的老师打电话求助,准备第二天的手术。
50人的热血与200针的手工缝合
“当时,手术还面临几个主要困难:一是医院当时还没有血库,病人需要大量输血;二是无法开展全麻手术,局部麻醉的风险会很高;三是没有自动吻合器,伤口只能进行手工缝合。”王建华表示,“医院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电刀,电源都需临时启动柴油发电机。”
听闻达瓦次仁的状况,医院和患者家属、单位纷纷动员献血,50余人挤满卡车星夜驰援,汩汩热血注入患者体内。
当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响起,当用灯泡组装的无影灯亮起,达瓦次仁的生命开始有了转机。凭借扎实的医学功底和谨慎的操作,历经8小时,完成200多针的手工缝合,王建华顺利为达瓦次仁完成了胃大部切除手术。
“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独立做过这么大的手术,可以说是小白对小白。”王建华笑着说,因为当时的他和达瓦次仁都还是年轻小伙。
术后依然要关注出血的情况和营养状况,王建华每天都会去看望达瓦次仁。“我当时就记得王医生每天给我叮嘱要注意什么,特别细心,喝多少粥都给我用杯子量好。”回想起当时的情况,达瓦次仁这个藏族汉子也泛出一丝柔情。
4000公里的“生命线”进化
24年里,达瓦次仁从未忘记王建华的恩情,通过多方联系,他第一次来到了西安,跨越4000公里来赴这份生死情谊。回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两人都历历在目。24年,不变的是性命相托、永不辜负的承诺,变的是在国家援藏方针的指引下阿里地区医疗条件和技术的持续提升。
王建华带达瓦次仁来到陕西省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屏幕上正实时传输着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手术画面——这正是陕西省人民医院在2021年建立的5G远程医疗系统。通过这条“空中生命线”,王建华已经在此会诊过很多疑难病例。“如今这套系统已开展疑难病例会诊超过百次,不仅挽救了不少生命垂危的患者,更为阿里地区培养了不少医疗人才。”王建华感慨道,“我们为当地培养了第一个全麻麻醉师,曾经培养过的学生已经是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副院长了,血站缺失、设备短缺、能力不足、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都在援建过程中改写了。”
自上世纪80年代伊始,陕西省人民医院就开始对阿里地区进行对口支援,再到2015年响应国家“组团式”援藏战略,累计选派十批精锐团队赴阿里,采用“以院包科”模式深耕护理、神外、药学等学科,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更以“输血+造血”双轨并进的方式,为阿里培养了多名学科带头人,同时建立了藏陕远程医疗平台、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及西藏干部职工就医绿色通道等。
从阿里到西安,这场时隔24年、跨越4000公里的重逢不仅镌刻着汉藏同胞共护生命的深情厚谊,更生动诠释了“医疗援藏”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上所展现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