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阿里要闻

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工作回眸(上)|用真情和实绩书写援藏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04 作者: 来源:河北日报

西藏以西,天上阿里。

这里是千山之宗、万河之源,更是矗立于世界之巅的雪域秘境。

夏季的阿里,苍穹湛蓝如洗,云絮洁白似棉,澄澈的狮泉河水一路蜿蜒向远方。无论是在狮泉河畔,还是在札达、日土,随处可见的河北省元素都在默默诉说着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的奋斗故事。

自2022年7月进藏以来,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扎根高原,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决心,把援藏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他们完善项目调度、资金监管等工作机制,深化教育结对帮扶、医疗“传帮带”等合作内涵,紧扣“一年开新局、二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目标,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教育援藏、医疗援助、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扎实推动对口援藏工作迈上新台阶。

项目援藏 实现效益新跃升

科学划分的病房、产房、手术室,配置齐全的产床、分娩台、胎心监护仪,严谨规范的各项抢救流程……这是新落成的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住院部。

“这个住院部是河北省援建项目,待医护团队组建完成后,可以随时启用。”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队员、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程策说。

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项目建设三年规划,建立“四方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四项工作制度”,探索“夏病冬治”“延伸保障”等工作方法,推动智力支援、产业支援、保障和改善民生、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教育支援5大领域项目加快落地见效,实现援藏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新跃升。

研究建立“四方协调联动机制”。该机制将河北省后方、援藏前方、阿里地直机关、各受援县力量整合到一起,做到分工更明确、响应更及时、落实更高效,有力推动了援藏项目的落地执行。

建立完善“四项工作制度”。“四项工作制度”分别为专题调研制度、定期会议制度、滞后督导制度、情况通报制度,保障援藏项目建设“加速跑”。“编制印发了《河北省援藏项目进展情况月报》,定期通报项目、资金、人员等落实情况信息,敢于揭短亮丑,切实找准差距,促进增比进位。”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队员,阿里地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田庆伟说。

探索“夏病冬治”。结合季节变化适时调整项目建设内容,施工期内大力推进土木工程等“硬建设”,进入冬季及时转为项目前期和室内配套“软建设”,最大限度克服阿里地区“施工期短”“建设周期长”等不利因素。

坚持“延伸保障”。针对阿里地区建设物资外运量大、路途遥远受限、外来工人需求多等实际情况,突破地域、业务、层级等限制,主动对接、积极沟通、靠前协调,围绕项目建设所需物资、电力、运输、人员、技术等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延伸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避免出现“项目等人、等技术、等物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不停工、不误工、按期落地见效。

一系列强有力的工作举措,迅速转化为项目建设的新成效。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河北省援藏工作队共实施基础设施、强边固边、民生改善、基层组织、社会事业等各项援藏项目90个,协调落实援藏资金6.51亿元,切实为阿里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援藏力量。

特别是2023年,河北省对口援藏项目建设完成进度占比96.5%,完成投资2.69亿元,占年度投资额的144.62%,在17个援藏工作队中位居第一名。

招商引资 “一号工程”结硕果

随着天气转暖,札达县霞义沟土林景区逐渐热闹起来。这个河北省投入巨资援建的文旅项目,正在札达县优联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的打理下,渐入佳境。

优联公司由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招商而来。据公司总经理王宁回忆,在2023年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援藏工作队向他们推介了札达县霞义沟土林景区项目,经过后续多次沟通协调以及实地考察,双方最终达成了合作。

“按照协议,工作队以委托运营方式引入优联公司,负责景区运营和后期投入。”王宁介绍。

建设超市、餐厅、旅游厕所,组建观光车队,打造乡村民宿……2024年初,优联公司管理团队入驻霞义沟土林景区,随之完善各种旅游配套设施。经过团队持续不懈的努力,当年5月1日,霞义沟土林景区正式开门迎客。

霞义沟土林景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选择,还有效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振兴和农牧民群众增收。“我们现在提供观光车司机、保洁、保安等岗位19个,人均月工资4000多元。景区附近还改造了14间民宿,群众通过‘民宿+零售’,又增加了一笔可观收入。”王宁说。

低空飞行体验教育基地、国际越野基地、户外露营地……如今的霞义沟土林景区,正在谋划建设更多旅游项目,努力以景区大发展为河北省援藏招商引资工作提供生动样本。

投资12亿元的国能矿业万吨氢氧化锂项目,一期3300吨产线正在安装调试设备;投资2亿元的日土县30兆瓦(配储能)光伏发电项目建成运行;投资2.6亿元的日土县城集中“双联供”(供暖、供热水)项目已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

“考虑到当地实际,援藏工作队联合日土县委、县政府,将招商思路聚焦在产业链招商,重点做好延链、补链、强链、造链等相关工作。”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队员,日土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邵朋贵说。由于招商业绩突出,他荣获2023年度“西藏自治区招商引资工作成效突出个人”称号。

邵朋贵在工作上有个习惯,只要看准的事就抓紧干起来。他和援藏工作队同事先后赴北京、上海、深圳、南京、重庆等地开展精准招商,与比亚迪、中信集团等企业对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引入了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为推动阿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积了新动能。

如何通过招商引资,带动阿里地区经济发展?这是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反复思考的问题。

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成立1个工作专班和阿里、札达、日土、拉萨4个工作组,开展上门招商。三年来,援藏工作队共引进企业24家,协议资金101.97亿元,到位资金13.72亿元;累计建成2亿元以上项目2家,累计吸纳本地群众就业1700多人。

同企业直接对接洽谈,是他们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方式。他们利用休假时间,赴石家庄、唐山、北京、深圳等城市,对接新奥集团、君乐宝乳业、河北省润农节水科技、藏诺药业等40余家企业,洽谈项目合作。

他们还开展活动招商,积极参加深圳锂资源招商推介会、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等,组织“秘境阿里·世界共享”“冀阿情深·携手未来”“象雄古韵·天上阿里”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提升阿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业援藏 “三大品牌”锻造经济内核

5月30日,在日土县热帮乡龙门卡村高原牧场,上百只白绒山羊啃食着牧草,健康、可爱,从远处望去,羊群宛若撒在高原上的珍珠。

日土县地处藏西北绒山羊养殖核心地带,其山羊绒具有血缘最纯、绒细度最细、毛囊密度最大、单根纤维粗细均匀等四个特点,在国际上享有“纤维宝石”和“软黄金”的盛誉,是当地农牧民重要收入来源。

河北省援藏干部人才从原种保护、科学养殖、产品销售、拓展行业影响力等方面入手,持续推进日土白绒山羊产业发展。

原种保护方面,依托日土县国家级原种场,积极联系河北省农业大学、新疆畜牧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组织专家、技术人才来日土开展技术帮扶,收集白绒山羊生产性能数据、搭建遗传家族基因数据、制定营养精准调控技术方案等,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白绒山羊种质的保护和提升。

产品销售方面,连续举办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羊绒拍卖活动。2023年8月举行的第四届竞拍活动,实现竞拍额1298万元,惠及日土县93%的农牧民群众,平均每户群众增收5500余元。其中,超细羊绒以1355元/公斤的价格成交,创造了近几年羊绒竞拍价格的最高纪录。

拓展行业影响力方面,经过努力,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分别授予日土县“中国优质山羊绒供应基地”和“中国(日土)优质山羊绒县”称号,提高了日土羊绒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年来,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立足阿里实际,科学规划设计产业援藏项目,特别是围绕培育市场、扶持支柱产业发展方面,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为阿里地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总体规划上,着眼阿里产业发展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统筹地区产业资金和援藏资金,着力壮大高原生态、文化旅游2个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绿色工业2个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和数字发展2个潜力产业,着力构建“2+2+2”的产业发展体系,有效提高阿里地区产业发展内劲和市场竞争力。

具体抓手上,着力打造羊绒、沙棘、旅游“三大特色”品牌,先后安排产业项目11个、资金3.75亿元,中期调整又新增6个项目、资金1700万元,产业资金投入占总资金的39%以上,努力推动阿里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

——羊绒产业方面,坚持科学养殖、策略营销、标准管理、文化宣传、激励扶持等多措并举,努力打造藏西高端细绒的生产集散中心。

——沙棘产业方面,大力推动冷库、中转加工、示范种植基地等全方位配套建设,加大与河北省藏诺药业合作,研究开发沙棘高端保健品,持续推动沙棘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目前,沙棘鲜果产能由47公斤/亩增加到285公斤/亩;札达沙棘原浆等5款沙棘产品已实现量产。

——旅游产业方面,推动日土县德汝村生态文明修复班公柳苗圃、札达县高原特色“牧家乐”和香孜乡综合改造等重点“品牌工程”加快建成,打造极地高原风情、天湖之旅、象雄文化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成功举办三届“畅游阿里”自驾大会。

一个个产业在阿里地区落地生根,让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的土地上生长出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文化经济的新图景,也让牧民们在产业升级中拥抱更具希望的未来。

民生援藏 提升各族群众幸福

走进札达县香孜乡香孜村,房顶上成排的蓝色太阳能集热器,是这个高原小村的独特景观。

2022年7月,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一进藏,便开始着手推进实施投资3000万元的札达县民生保障基层乡镇清洁能源供暖项目,实施1.2万平方米的供暖改造及配套工程,一下子解决了包括香孜乡在内的札达县3个乡镇学生、干部职工的过冬取暖问题。

实施清洁能源供暖,提升了札达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在香孜乡中心小学,这里的160名住校生及35名教职工安心地学习和工作,校园里欢声笑语、书声琅琅。

“过去学校烧锅炉,一个冬天要烧70多吨煤,空气污染很严重。现在采用太阳能供暖,供暖质量提高了,而且还没有污染。”香孜乡中心小学副校长扎西达瓦说。

实施清洁能源供暖,还改善了藏西高原的生态环境。

走在札达县,天蓝,水清,空气清新。

“实施清洁能源供暖,札达县每年可减少煤炭资源消耗18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80吨。”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队员、札达县发展改革和经信商务局受援办主任李志军说。

拧开水龙头,清亮的自来水就哗哗地流了出来……在札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行青罗布的家中,自来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2023年之前,札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用水并没有这么方便。那时学校还没有接入城区供水管网系统,用的是山上的泉水。学校把泉水引下来,在校园里设置一个总取水点,再接上管子引到各处。“这些管子裸露在外、横七竖八,影响美观不说,气温一降还容易冻住,只能人工取水。”行青罗布回忆。

为此,河北省投入1200万元援藏资金,用于札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上下水改造工程,包括校园的给排水施工、水厕建设等,校园用水难从此成为过去时。

三年来,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就业、文化、人居环境、交通出行等领域,把有限的援藏资金用到刀刃上,围绕群众所思所盼创新实施多项民生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动脉,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河北省援藏干部积极协调资源,安排300万元援藏资金,并争取阿里地区625万元财政配套,引入12辆新能源公交车。这些穿梭在高原道路上的绿色公交,不仅串联起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更载着阿里群众驶向便捷生活的新起点,让公共交通的温暖触达每个人。

三年援藏路,雪域赤子心。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成果,如同高原上绽放的格桑花,盛开在人们心间。相信在接续奋斗中,这份跨越山河的援助情谊将持续生根发芽,助力西藏书写更加绚丽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