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地区日土县向北深入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腹地,戈壁、乱石和枯草,覆盖在荒无人烟的大地上。我们采访组一行驱车280公里,来到传说中的“死人沟”——海拔5118米的阿里地区日土县泉水湖一级公安检查站。
检查站地处荒凉的高原无人区地带,是从新疆进藏的第一道门户。作为西藏北大门之一,这里环境艰辛、勤务繁重。
民警正在检查过往车辆。李正涛 摄
忠诚担当
用生命守护与相伴
到达检查站时已临近中午,天空虽是艳阳高照,但几乎感觉不到阳光的温度。冰寒而呼啸的疾风更使得连呼吸的节奏也变得不自然。
“请您出示证件!”
“请打开车厢接受检查!”
“请您注意沿途安全、祝您旅途平安!”
检查站执勤民警按照程序,正有条不紊地为进站的车辆人员进行例行检查。
车厢内的驾驶员打开窗户,一下子被外面的寒气弄得不停打哆嗦。而暴露在寒风中的执勤民警唯有搓搓手、哈哈气,认真迅速完成检查。
民警正在检查过往车辆。李正涛 摄
检查站所在地属于高原永久冻土地带,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0摄氏度,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45摄氏度,昼夜温差在20摄氏度左右,常年积雪不化、冰雪不断,空气含氧量大约为海平面的40%,每年有300天以上都有5至7级大风。
今年35岁的检查站现任政委加增平措,进驻检查站已经两年多了。谈论艰苦的话题,他脸上反而更多的是挂着充满阳光的微笑。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我们现在的生活保障可是好多了。”加增平措说,检查站建站之初,仅仅只有在湖边搭建的两顶帐篷和两名公安民警,堪称“帐篷时代”。
2014年,上级党委、政府垫资1000余万元,建设集宿舍、供氧、供电、取暖为一体的检查站基础项目,形成现在的规模。
加增平措乐观地看待着自己的工作环境,但自然环境的残酷考验同样和他们如影相随。谈话间,院外烧柴油的巡逻车的引擎轰鸣声始终没间断。他直言,在这里除了怕冷,自己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车子熄火。
检查站的执勤任务除了对过路车辆人员检查外,还要随时应对出车救援任务。站里全部车辆都是24小时点火状态,因为高寒气候车子一旦熄火,几乎无法再点燃。
“我们每天都要出车进行8个多小时的边境巡逻。因为巡逻路线都是边远无人区地带,路况差、行程远,加之没有通讯信号,如果途中车辆熄火,就束手无策了。”
加增平措有一次带队出车巡逻,沿途车子熄火抛锚。当时他们已经驶离检查站200多公里,由于没有信号大家只能窝在车里等待站里同事救援。
“我们每次巡逻时,如果既定时间后还没归队报到,站里会派车按照当天执勤路线寻找队员。”
加增平措心有余悸地说,那次巡逻回来时已经凌晨4点,室外温度都已经达到零下30摄氏度,如果救援车辆不及时或者身体突发状况,那只能到死神那里“报到”。
检查站民警细心救助司乘人员。李正涛 摄
随着新藏公路黑色路面正式贯通,从219国道进出藏的游客和经商、务工人员流动性加大。特别是阿里地区超过70%的物资和工程建筑材料都从新疆进入,检查站一天最多时有4500多辆汽车和人员在这里通过。
加之泉水湖周围多为无人区,沿线平均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初到高原的人员在这一路段,极易出现高原反应和突发性高原疾病。因此,紧急救援工作也成为检查站民警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如果没有检查站民警同志的及时搭救,这个地方早就夺走了我的生命!”2014年8月,司机买买提因高原反应导致肺水肿,把货车停在杳无人烟的公路上,无助地任由冰冷的空气一点点消耗掉所剩无几的体力。垂危之际,检查站的巡逻车来了,他被及时送往医院,与死亡擦身而过。
可以说,每一趟应急救援出勤,在检查站民警的眼中都是与时间和生命的赛跑过程。很多时候,民警还把自己备用的药品免费送给过往需要救助的人员,尽可能为过往的人员排忧解难。
“群众的每一次赞誉和肯定,一直是我们坚持艰辛付出的最大动力!”加增平措说。
忠实担当肩负的职责使命,检查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执行巡逻和执勤任务,不仅有效地管控了西藏和新疆方面非法出入境的违法活动,而且杜绝了无人区捕杀珍惜野生动物的事情发生,更是维护了边境一方的和谐安宁。
检查站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晓勇 摄
坚守奉献
谱写青春芳华
检查站里的民警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大家都是年轻的“80后”。另一个就是大家的嘴唇都是干裂或者发紫的。
检查站设立之初是严寒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35摄氏度,没有执勤用房。民警坚持边建设、边执勤,住在冰冷的帐篷里,冒着刺骨的寒风开展检查服务工作,执勤民警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繁重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大家经常彻夜难眠。
检查站先后有10名执勤民警患上了肺水肿等高原性疾病。因驻地水源中矿物质含量较高,导致民警经常出现腹泻,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胃病甚至个别民警患有肾积水。
检查站党组织坚持严格的“三会一课”制度。扎西边巴 摄
理想信念
铸就金色奖牌
如今的条件虽今非昔比,新的办公地点也即将建成投入使用,但这里仍然是阿里边境地区最艰苦的岗位之一。
在这样的“生命禁区”里,检查站执勤民警除了日常检查、道路保通等多项任务之外,还担当生命的“守望者”。2013年5月建站至今,一批批年轻干警先后进驻,共接受紧急求助255起,救助人员823人、车辆162辆,成为过路生命的一道安全屏障。
民警们用忠诚和信念铸就的各种荣誉。记者 丹增平措 摄
2017年5月19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国务院授予该站“模范公安检查站”荣誉称号。检查站时任负责同志作为参会的集体代表之一,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国务院授予泉水湖一级公安检查站“模范公安检查站”荣誉称号时,检查站所有民警自发地把微信头像都改成了奖状照片。对这群年轻人来讲,这份荣誉不仅体现的是自身的人生价值,更是承载了坚守这份岗位和事业的理想信念。
加增平措清晰地记得,前任站长结束任期临走时留下的一句话——“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要因为艰苦而苦恼,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在工作中体现我们的价值!”
检查站“四比”工作精神和四步工作法。记者 丹增平措 摄
年轻的民警用自己身体力行,继承、诠释和践行着坚守与奉献的精神。因为气候恶劣,上级对驻站民警实行一年一次的岗位轮换。但年轻的民警都在结束任期后又请缨继续驻站。多年来,这里更没有一起民警因为条件艰苦而离职辞职。
来自山南的民警格桑桑珠不到30岁,2013年通过考试从辅警转为正式警员。作为检查站“帐篷时代”的“老兵”,因长期饮用当地高矿物质水源,2017年诱发尿毒症而倒在了执勤岗位。虽然目前在内地进行治疗修养,但他最大的愿望仍然是康复之后回到检查站继续工作。
“与海拔比高度、与草原比宽阔、与风沙比坚韧、与雪山比纯洁”——这排醒目地印刻在检查站院墙上的四排字,早已成为泉水湖一级公安检查站铸就的精神信念。
冰冷的冬日里,精神的高地,在昔日的“死人沟”里更加坚挺地耸立着。(记者 丹增平措 益西加措 晓勇)
责任编辑:尹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