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久洲,陕西榆林人,标准80后。年少时便深受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影响,西藏阿里地区是对他而言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高地。工作后,薛久洲又了解到了许多援藏的事例,特别是被当地藏族同胞亲切称为“种草书记”的温江城,他成功将“紫花苜蓿”引种至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的阿里地区。援藏梦越来越近,2017年上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薛久洲得知有去西藏阿里地区援藏的机会,他毅然报名。最终,薛久洲从众多的志愿人员中脱颖而出,被陕西省委组织部和人社厅选派至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地区开展援藏工作。
初次进藏,薛久洲也经历了生理、身体、工作“三关”的“洗礼”。高原反应对人身体的折磨是巨大的。整夜无法入眠,头疼欲裂,每晚只能浅睡眠几个小时,长期缺氧条件下胸闷气短、心脏不适、头晕这些都已成家常便饭。由于食欲减退和工作繁忙等因素,久洲的体重减少了5公斤,吸氧成为常态功课。每逢重要节日时,孤寂和对家人的思念就更强烈。为了做好心理调节,他主动和当地干部群众交朋友,入乡随俗下乡时也席地而坐吃风干的生牛肉,节假日和援藏队友们包饺子、拉家常,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入藏后,薛久洲被安排在阿里地区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面对全新的工作,他虚心向单位同志们学习,仔细研读和学习有关规划方案政策文件等资料,用最短的时间熟悉和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很快成为“熟练工”。
除了出色做好受援单位的工作安排外,薛久洲牢记自己农牧本行,发挥专业优势,在第一次援藏期间,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倾注在《阿里地区柠条、砂生槐、梭梭防沙治沙新品种引进栽培试验示范项目》上。该项目于2017年6月批复立项,总投资80万元。主要研究内容为,从内地引进适宜阿里地区气候条件的灌木柠条、梭梭、砂生槐等新品种,开展人工栽培试验示范,完成24亩苗木育种基地建设;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0人次。通过项目示范带动,在阿里地区防沙治沙及牧草改良领域进行探索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
项目之初,苦于没有理想的树种,他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在与阿里地区噶尔县林业局相关负责同志深入交流基础上,敲定将柠条、梭梭和砂生槐为试验树种。据了解,柠条、梭梭和砂生槐均为多年生小灌木,具有较好的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生态价值,还可作为牛、羊等牲畜的优良饲料,还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
项目正式确定下来已近六月底,这对于植物生长期较短的阿里地区来说已经很晚了,薛久洲拼尽全力,从平整土地、换土到联系购买种子全程把关,全程技术指导播种到田间管理。每天到项目基地单程就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薛久洲自己也记不清多少次往返,只是清楚的记得每次路过狮泉河达坂身体不适的感觉。一个多月后,柠条、梭梭和砂生槐已经长得郁郁葱葱,发芽率达到90%以上,事实证明这三种灌木基本能适应阿里地区高海拔、长日照、低温和干旱的特殊地理环境。
期间,为进一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8月上旬,薛久洲积极协调阿里地区科技局组织本单位及噶尔县林业局的技术骨干赴陕西省榆林市进行为期10天的考察调研交流。交流活动有利地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对今后双方两地合作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薛久洲还协助阿里地区科技局邀请4名具有丰富育苗经验的陕西省榆林市专业技术干部亲临阿里地区,开展技术指导和交流考察,举办“柠条、砂生槐和梭梭防沙治沙新品种引进栽培试验示范项目培训班”,培训本地技术人员30多人。
转眼到了10月底,2017年短期技术援藏工作接近尾声,但对于薛久洲来说却纠结万分,因为他负责的这个项目周期为一年,明年还存在项目验收问题,做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他还想看看柠条、梭梭和砂生槐能否能够顺利的越冬,所以不论从项目本身还是从个人感情来说,他都想有机会继续到阿里地区完成未尽事业。为此,他主动向受援单位阿里地区科技局汇报自己的想法,获得阿里科技局支持,还专门向阿里地委组织部打了申请再次援藏的报告。
魂牵梦绕,二书援藏梦
回到内地,他的心还同柠条、梭梭和砂生槐牢牢的系在一起。他常常通过电话、微信等通讯手段远程指导项目实施单位的技术人员,以确保柠条、梭梭和砂生槐能够安全越冬。春天,薛久洲又远程指导对三种灌木进行复苏处理,随着天气渐渐转暖,三种灌木也渐渐返青。他多么希望能再到阿里地区亲眼看看它们啊。
2018年5月初,薛久洲以陕西省第五批短期援藏干部的身份再次踏上了那片令他魂牵梦绕的土地——阿里。此次的受援单位换成了阿里地区噶尔县农牧局,虽说是第二次入藏,但高原反应还是毫不留情,最让薛久洲难受的是出现烦人的耳鸣。原来进藏之初他就感到有轻微的耳鸣,起初没太在意,后来随着在藏时间的增加,耳鸣越来越严重,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才去了趟地区人民医院,由于医院缺医少药,没有专门的耳科检查设备,大夫只能凭经验开了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就这样,他开始了与耳鸣长期抗争的日子,疾病并没使薛久洲退缩,一到阿里他便全身心的投入到援藏事业中。
他最为牵挂的还是柠条、梭梭和砂生槐种植项目,他把它们三个亲切的比作自己的三个“儿子”,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精心呵护着它们,而它们也并没有使薛久洲失望,即使干旱少雨、严寒酷暑,它们在阿里异常贫瘠的土地上茁壮的生长着。在薛久洲持续近一年的努力下,柠条、梭梭和砂生槐种植项目取得圆满成功。今年,他主要监督并指导项目实施单位对所种植的柠条、砂生槐和梭梭开展平茬复壮及补种工作。结果表明,去年所种植柠条、砂生槐和梭梭有60%成功越冬,尤其是柠条的成活率更是可达80%以上。他撰写了题为《柠条、梭梭和砂生槐的研究现状及饲用价值研究进展》的科研论文,被《畜牧与饲料科学》杂志第十期刊登。柠条、梭梭和砂生槐种植项目的成功试验示范,对阿里地区防沙治沙及牧草改良领域进行探索,为下一步较大规模示范推广打下坚实基础。薛久洲说,目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柠条、梭梭和砂生槐种满整个阿里山区,届时阿里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将会大为改观。
与“大儿子”梭梭的合影
第二次援藏工作,薛久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既要继续完成柠条、梭梭和砂生槐种植项目,还要兼顾噶尔县农牧局的工作,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忙碌而充实。薛久洲对全县的养殖场和定点屠宰场进行了全面调研,对噶尔县养殖环节监管以及屠宰场监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对具体环节的监督执法工作进行了指导。下乡是家常便饭,一次,为开展对噶尔县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调研,中途遇到节假日,也没有休息,一口气跑了将近六百多公里,跑遍了噶尔县的“四乡一镇”,和他一起调研的当地藏族干部都喊累,而他则跟打了鸡血一样,渴了就喝口随身带的矿泉水,饿了就嚼两口馒头。整整一周,调研结束后,他又执笔撰写《噶尔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调研的报告》,得到受援单位的高度肯定。
调研工作结束不久,又逢一年一度的春季动物防疫工作开始,薛久洲立即投身于“战斗”中。据统计,噶尔县全县牛羊存栏量为18,34万头(只),虽然这同他家乡牛羊的存栏量相差甚远,但因为内地是“舍饲养羊”,而噶尔县当地牧民靠草原放牧,这就决定了无论是从发放疫苗还是免疫接种,防疫工作的强度丝毫不比他家乡低。在进行抗体检测工作中,因各乡镇没有专门的兽医站,防疫工作只能由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兼职做,每当人手不够的时候,薛久洲就亲自上手去采血和采样,高原本来就缺氧,但在采样时为了防止感染疫病都要佩戴口罩,这么原本缺氧的身体就更缺氧了,通常一天下来就累的不行了,只能通过晚上休息时吸氧来弥补不适。就这样,他累计帮助并指导采样一千多份。
抗体检测采样
很快,薛久洲的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引起了阿里地区动物卫生及植物检疫监督所领导的注意,负责人阿旺所长提出让他到地区动检所协助开展相关工作。自此,薛久洲便开始频繁往返于阿里地区和噶尔县动物卫生植物检疫监督所之间。从监督检查到执法办案,从突发疫情处置再到日常公文草拟……,有些工作是他熟悉的,有些工作是他之前没有做过的,但无论怎样他都愿意去挑战自我、勇于创新,只为把工作做的更好。
2018年9月的一个晚上,薛久洲接到地区动物卫生及植物检疫监督所领导的电话,说日土县多玛乡省际动物防疫监督公路检查站截获了一批未附有检疫合格证明的牛羊肉,让他协助办理此案。在路上摇摆了近3个小时后,他们才抵达检查站,经过认真取证,他建议将涉事卡车连夜带回噶尔县,做进一步调查。回到噶尔县时已是翌日凌晨4点多,他继续和执法人员将该批肉作为证据保存到指定的冷库。清晨6点多,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宿舍休息。值得一提的是,地区动物卫生及植物检疫监督所从未办理过该类案件,而薛久洲也是初次接触,他积极向内地相关专业人士请教寻求解决方法,当天下午,他又给案件当事人和承运人做笔录,亲自上手办理完善案件重要环节。最终,在薛久洲和地区动监所执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办结这起涉案金额达二十多万的要案,为阿里地区人民的肉食安全撑起了保护伞。
9月中旬在阿里举办了“阿里地区动物卫生监督综合业务培训班”,薛久洲专门从陕西省榆林市畜牧局邀请了4名动物卫生监督综合业务技术骨干,对阿里同行送来先进技术和理念。
阿里地区属高海拔边陲地带,高寒缺氧,经济欠发达地区,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对援藏干部们来说,工作之余也没有什么好的娱乐活动。薛久洲平时话不多,较为腼腆,除了看书读报外,他最大爱好就是唱歌也仅限于自娱自乐。但今年在援藏队友的鼓励下,他报名参加阿里地区“第二届青年歌手大赛”,初赛获得9.38分的好成绩,成功晋级32强,取得复赛资格。
常有援友不解的问薛久洲,“阿里这么艰苦,我们来一次就觉得十分辛苦了,你怎么还来第二次?”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薛久洲的回答是,“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援藏,我有一个梦,梦想着有一天能把柠条、梭梭和砂生槐种满整个阿里地区……”。
责任编辑:黄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