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七十的援藏老干部施乃平的人生轨迹很有意思:改革开放40年,正好是施乃平生命旅途熠熠生辉的40年。而这40年又大致以“四个十年”组成了四个阶段:1979年至1989年,施乃平服从组织决定进藏,任扎囊县委副书记,主管科教文卫工作;1989年至1997年,完成援藏任务回到江苏省南通市,任南通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97年至2009年退休,任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校长;2009年至今,义务担任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施乃平曾经获得多项殊荣: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全国教育援藏先进个人等。探寻施乃平的人生轨迹,我们发现,他总是在实现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他的生命始终与党的崇高使命同频共振。
施乃平最壮丽的青春年华是在雪域高原度过的。1979年5月,施乃平突然接到上级组织部门紧急通知,抽调他作为援藏干部。当时县委领导询问他有什么家庭困难需要组织上帮助解决。那时他确有许多困难:父母年迈且体弱多病;妻子没有正式工作;儿子尚在襁褓之中;家中两间平瓦房常常漏雨……可施乃平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无条件服从了组织决定。他带着父亲给的一把军用水壶和母亲给的一条旧棉絮踏上赴藏之途。在欢送大会上,施乃平说:“我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政治生命是党给的,党的需要就是我的使命!”
施乃平的援藏任务原定两年,由于工作出色,结果一干就是十年。
施乃平在任西藏自治区扎囊县分管教育的副书记时,在他的努力下,扎囊县办起了全自治区第一所县中学——扎囊中学。在建校的那些日子里,他和教职员工一起走几十里崎岖的山路运木材,肩膀上硬生生给磨掉一层皮。学校终于建成了,扎囊中学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渍了施乃平的汗水和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在他的指导下,扎囊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连年获得自治区第一名,成为西藏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受到国务院表彰。
1989年,施乃平完成援藏任务回到南通。他又服从组织安排,在南通职业大学工作近10年,施乃平任劳任怨的精神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组织和广大师生的高度赞扬。
1997年,按照国务院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关于加大教育援藏力度的指示精神,江苏省政府决定在南通新建一所内地西藏民族中学。这一消息让“老西藏”施乃平兴奋不已。他深知西藏教育的现状和西藏人民对教育的期盼,深知中央教育援藏的重大意义。于是,他怀着崇高的使命感欣然来到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履任,成了“不进藏的援藏干部”。
在创办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初期,他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艰苦创业。那时,他好多日子都顾不上回家,学校没有宿舍,办公室的木椅就成了他的临时床铺;为了摸索藏族学生的教学规律,他一直坚持在第一线任教;为了让教师有的放矢进行思想教育,他用半年时间埋头编著了十多万字的《西藏常识讲稿》;为了提升办学品位,他主持了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内地西藏班学生品德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并出版了专著。很快,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办学成绩全国瞩目,成为内地西藏班办学的一面旗帜。
同时,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对西藏人民的大爱,他对每一个藏族孩子都视如己出,关怀备至。
西藏的孩子从气候干燥的高原来到空气潮湿的南通,易患皮肤和呼吸道疾病。有一年,他在“汉藏亲情牵手”志愿者活动中牵手的“儿子”患了疥疮,由于在身体的隐秘部位,孩子不好意思说而耽误了治疗。施乃平知道后,和老伴一起给孩子抹药。藏族孩子们总是能从“老西藏”施乃平的身上感受到一位父亲的舐犊深情!
2009年,施乃平光荣退休。南通西藏民族中学请他留用,担任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这是没有报酬的工作,但他还是那句话:“党的需要就是我的使命。”这一干,便又是十年。十年来,他兼任藏文教学指导工作,帮助10多名藏文教师提高了教学水平;先后与几十名藏族孩子“亲情结对”,每逢节假日都把结对的孩子带回家生活。
如今,施乃平依然没有“退休”,继续从事着他挚爱的关心藏族下一代的工作。施乃平让儿子施新华夫妇也加入了“汉藏亲情牵手”志愿者的行列,把“爱心接力棒”传给下一代。
施乃平以他对西藏人民的血肉深情来演绎民族大义。施乃平的人生有两大情结:一是教育情结,在西藏主管教育,回内地后还是搞教育;二是西藏情结,援藏十多年,回内地后又搞援藏教育。施乃平说,这也许是命中注定吧。如果说是命中注定,这个“命”就是“使命”,是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这一使命注定了施乃平的生命价值,“注定”了他心怀大爱的精神境界。回内地工作30年来,施乃平总是心系西藏,每年都要组织爱心人士去山南市扎囊县阿嘎村办学点捐助办学,他自己先后捐资数万元。
责任编辑:黄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