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里地区管理局楚娘管理站,普琼一边调试对讲机一边和野保员交流(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西藏羌塘,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区域,这片意为“北方高原”的荒芜之地人迹罕至,却有一群“金色的精灵”在冰川、山峦间生息繁衍。
它们是濒临灭绝的金丝野牦牛,因其毛色呈金黄色而得名,数量仅有200多头。在阳光照射下,体型硕大的金丝野牦牛翻山越岭,宛如金色巨兽从天而降。
52岁普琼步履矫健,其祖祖辈辈生活在羌塘无人区边缘的阿里地区日土县阿汝村。20世纪90年代,他当上野保员,守望着这群“金色的财宝”。
普琼和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里地区管理局基层野保员在一起(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走遍每一个角落
羌塘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被环抱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之间。金丝野牦牛从何而来?甚至它们的物种归属,仍是谜一样的存在。
一百多年前,金丝野牦牛第一次出现在西方探险家的游记里。直到1987年,中外野生动物学家才真正确认,并记录到它们的存在。
日土县广袤的无人区里,分布着众多岩画,其中出现最多的画面就是牦牛。普琼认为,岩画上祖先对牦牛的雕刻和崇拜,从远古传到今天。
普琼是楚娘野保站站长,他身着米白色衣裤,头戴灰色遮阳帽,在常人举步维艰的超高海拔,轻松穿越碎石遍野、溪水横流的山岭、河谷。
“年轻时走得更快,那时候带上几天粮食,一个望远镜,一桶油,一辆摩托车能跑几百公里。”他说。
30万平方公里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为了保护金丝野牦牛、藏羚羊,普琼北抵新疆,东到那曲,几乎走遍羌塘的每一个角落。
“几乎每一个湖、每一座雪山,我都能叫出名字。”普琼说:“大家都说我的眼睛比野牦牛看得还远。”
用生命守护生灵
金丝野牦牛在羌塘牧民口传的神话里,被当作雪山女神的嫁妆,伤害它们将受到山神的惩罚。
普琼说,历史上,阿汝村的村民每年到冬季都要打猎。“那时候也是为了不挨饿。”
“也不是随便什么动物都可以猎杀。”普琼说,父亲教导自己太幼小、怀孕的动物不能杀,特别是金丝野牦牛更不能冒犯。
直到改革开放,上世纪80年代草场和牛羊承包到户,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充裕后,打猎的习俗逐渐消失。1990年,中国立法保护野生动物,全面实行禁猎。
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头金丝野牦牛(8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健伟 摄
然而,一些偷猎分子却盯上了羌塘。普琼说,当上野保员后,协助森林公安先后破获多起偷猎案件,最多一次抓住了20多人。
最危险的一次,偷猎分子拿枪抵着普琼的胸口,见他一直怒目相对、严词告诫,最终灰溜溜地逃走。
“珍稀野生动物灭绝了就再也看不到,值得我们用命来守护。”普琼说,前两年自己还把女婿送到更远的野保站,那里有日土县最大的藏羚羊栖息地,每年迁徙、繁育必须要有人保护。
让普琼欣慰的是,随着政府、群众联合打击偷猎的力度逐年加大,最近几年,偷猎活动基本匿迹。
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在翻越山梁的一群金丝野牦牛(8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共享同一片土地
近20年来,羌塘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阿里森林公安局局长强巴次仁介绍,当地藏羚羊由2万只增加至6万只左右,藏野驴由1.5万头增加至4万头左右,金丝野牦牛数量也在增长。
普琼说,羌塘的山山水水是人和野生动物共享的,人离开了草原还可以找到工作,动物只能依靠草原。
当地决定把牧民从高海拔地区搬迁出来,为金丝野牦牛活动让出空间,并已经拆掉动物迁徙路上的网围栏。普琼说,国家也对群众减少牲畜给予补偿,这也是野生动物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羌塘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强巴次仁说,阿里地区管辖的保护区已经设立了37个管理站,数百位牧民成为专职野保员。
按规定野保员年龄不能超过45岁,普琼已经超龄了,但是他觉得自己身体还健壮,就主动申请留任。他现在每月工资有2000元,生活补助有300元,还有专门的野保站办公地点和装备。
“如何选择巡逻路线,怎么样避开沼泽地,哪片区域有金丝野牦牛活动……”普琼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野保员,“村里有文化、强壮的优秀青年都当上了野保员,自己才放心。”
“保护好金丝野牦牛,让羌塘真正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是这里每一个人的责任。”普琼说,只要自己还能走得动,就会一直守护下去。
责任编辑:黄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