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农奴把歌唱——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三周年述评之二

发布时间:2012-05-21 作者: 来源:西藏日报

  

  图为3月25日,山南地区桑日县扎巴村举行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庆祝活动。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庆祝自己的节日

   连日来,西藏各地以各种方式,迎接即将到来的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回顾50多年的亲身经历,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欣欣向荣的新西藏,更没有今天的我。”曾经的十八军藏族女战士、73岁的娜喜感慨颇深。

  “我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在旧社会,父母实在没法养活我,把我送进了所谓的‘孤儿院’,在那里我不但起早贪黑在地里干活,还经常挨打受骂。”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娜喜老人住着藏式别墅,“我的房子比以前贵族住的房子还要好。”每天晚上,娜喜老人都准时收看新闻,一如既往地关心国家大事小情。

  西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53年前的3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以解放农奴为核心目标的西藏民主改革运动拉开了序幕,由此开辟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新纪元。

  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一个让人民幸福和谐的新西藏展现在世人面前。

  笑容绽放在西藏人民脸上

  米玛顿珠家对面,是目前西藏保存最完好的农奴主庄园——帕拉庄园。这位75岁的老人在这个庄园里度过了青少年时光。谈起当年做朗生(家奴)的生活,老人顿时神情凝重,嘴唇微颤,目光注视着远方,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终日受虐的年月。他曾是庄园里的裁缝,妻子是庄园主夫人的女佣。朗生院里一个7平方米的土坯房就是他们的家,地上的两堆土坯算是“床”,墙上一个书本大的窟窿算是“窗子”。“那时每天都吃不饱肚子,饿得不行了就喝水。”他说,“我们夫妻被殴打过多次。

  旧西藏,占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物质精神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百万农奴一无所有,被当成“会说话的牲畜”。旧西藏法典将人分为三等九级,下等人的命价仅等同于草绳一根。农奴主以各种酷刑,如鞭打、挖眼、剁脚、断手等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挣扎在极其残酷和贫困的人间地狱。

  “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这是旧西藏农奴唱的一首民谣。另一首民谣唱道:“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

  这些描写农奴苦难的歌谣,高二学生索朗卓嘎都会唱,是爷爷奶奶教她的。这个在新社会出生、在拉萨北京中学读书的少女说:“我知道那个时候,和我同龄的孩子经常挨打,和牛马睡在一起。我觉得他们好可怜,很庆幸自己出生在新社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66岁的老阿妈央金卓嘎家住拉萨拉鲁小区。她告诉记者:“我因为生在旧社会,所以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最大的安慰是我的儿女们能够成长在新西藏,接受了最好的教育。现在,我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她所学的专业也是很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她激动地说:“我们现在有吃有喝,有人权,有宗教信仰自由。达赖集团妄图分裂西藏,妄图破坏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广大西藏人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无论达赖集团如何煞费苦心、百般狡辩,也改变不了旧西藏黑暗、野蛮、残酷、落后的事实。“只要对旧西藏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认为那是个‘人间天堂’。新旧西藏命运的变迁有目共睹,不容置疑。”拉萨退休干部达瓦次仁说,“达赖集团的险恶用心其实非常明显。我们要时刻与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容破坏。”

  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

  “贵族的太阳落下去了,我们的太阳升起来了!”1959年,当旧的地契、债约被扔进火堆时,“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的 443位翻身农奴分到了土地,围着火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53年过去了,克松村变成了今天的克松居委会。克松人依靠科技种植大蒜,人均年收入达到近 5000元,房子越来越大,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第一次昂首挺胸站了起来,真正成为这片雪域高原的主人。

  标准化的厨房、成套的真皮沙发、宽屏液晶电视……这是一个典型的藏式院落,楼房雕梁画栋,上下两层,足有500平方米。院落的主人是44岁的农奴后代、堆龙德庆县羊达乡村民阿努。民主改革前,阿努的父母“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苦得很”。现在,他种起了大棚蔬菜,建起了苗圃基地,住上了别墅,开上了汽车…… 

  53年,西藏经济社会大发展,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西藏各族人民从住房、看病、上学到出行、饮水、通讯等大有改善。人们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到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充分感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

  改革开放后,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并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有数字统计,50年前,西藏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几乎终身负债,根本谈不上纯收入。50年以后,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9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904元。

  1950年的西藏有100万人口,其中没有住房的就达90万人。当时拉萨城区只有2万人,而露宿街头的贫民和乞丐就有近千户……谁又能想到,到了2009年,全区23万户、120万农牧民的安居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2.83平方米。在安居工程的推动下,西藏农牧民正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居者有好屋的理想。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半个世纪的发展,人民群众所得到的实惠,比过去政教合一体制下几百年的发展还要快、还要多。”今年60岁的西藏社科院研究员格桑益西感慨万分。

  城乡人民生活节节高

  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西藏各族群众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75元,到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904元。西藏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极快,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给予西藏的各项优惠政策为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藏城镇家庭和个人的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支出比重为44%,农牧区居民的这一比重为65%。数字难免枯燥,但数字所代表的生活变化却是喜人的:访亲拜友打“的士”,节假日里下馆子,已成为眼下拉萨市民生活的写照。如今,拉萨市的大街小巷布满了琳琅的商品和各式各样的食品,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时装店多如牛毛;行走在街上的人们,个个红光满面,衣着时尚;商场超市里随处可见手提着沉甸甸购物袋的男女;在居民区,每走进一户人家,你便会感受到家具的时尚,房间个性化的布置。

  除城镇外,变动的数字宛如快乐的音符奏起了农牧区群众的小康进行曲。走进拉萨市纳金乡藏热村村民扎西次仁家里,首先进入眼帘的是25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茶机上摆满了各种水果,厨房里有着新鲜的蔬菜。扎西次仁得意地说,现在富裕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而这仅是农牧区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

  忆苦思甜,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富而思源,让人们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家住拉萨市八廓居委会的多吉老人说,和平解放以前,西藏广大人民群众在“三大领主”的压迫和剥削下,没有根本的人身自由和最起码的权利。现在我们的日子无比幸福。

  1959年3月28日,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

  当天,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由此,世界上最黑暗的西藏封建农奴制度被彻底废止,百万农奴得到彻底解放。

  从此,阳光普照每一个藏家儿女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