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调查研究更要有“问题意识”。借用康德的一个说法,调查研究没有问题意识则空,问题意识离开调查研究则盲。“问题意识”不仅指向思想理论本身,更是面向现实生活与时代问题的。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善于提出并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把社会推向前进。
带着问题下去
当前,强调调查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有着极其重要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党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大力倡导调查研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实际调查研究中的一些做法已经完全变味、变质了,不仅不是优良作风,反而成了不正之风。譬如说,为调查而调查的形式主义,假以调查研究之名而行吃喝玩乐之实,闭门造车、满足于二手或三手资料,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等等,这些做法都已经严重背离了调查研究的本性和初衷,不是“伪调查研究”就是“被调查研究”。这类缺失了“问题意识”的“调查研究”不仅发现不了问题,更侈谈解决问题了,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在社会加速转型、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的新时期,领导干部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就必须“带着问题下去”,要有对调查研究及其“问题意识”的充分自觉。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这既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也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科学方法论。邓小平曾强调:“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从实际情况出发,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论勇气,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而且要有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特别是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自觉意识。近年来,频频被曝光且呈现上升趋势的重大生产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不寒而栗、触目惊心。客观地讲,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根本上讲,利益问题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也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出丑”。同样,我们的调查研究若对这些实际问题、利益问题置若罔闻,不仅会出丑,而且会变质。
问题从群众中来
调查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这里的“问题”绝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从脑袋壳中蹦出来的,而只能从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来,从调查研究中来。调查研究的“问题意识”集中体现为:深入基层发现问题、深入实际找到问题、深入群众抓住问题。毛泽东早就以自己的亲身调查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调查研究一定要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忱、“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态度。邓小平也曾经深刻指出,“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么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只有近距离了解群众的“衣食住行”,真切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才能真正掌握实际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找到并抓住真正的问题,从而促进并提高决策和领导的科学化水平。
调查研究“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归根到底就是以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为中心。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了解群众盼什么,也要了解群众怨什么,既要了解群众急什么,也要了解群众忧什么,特别是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当前,就业、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等,这些问题既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我们的调查研究自然不能游离于这些实际问题之外,这也是具有“问题意识”的调查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
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既要“带着问题下去”调查,又要“带着问题回来”研究,最终要落实到问题的解决上。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因此,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是要看它是否“管用”,能否运用它来破解当代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的问题越多,运用得就越好,也就越有实效。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调研成果质量如何,调研意见正确与否,都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评价,都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