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新社会主义”思潮溯源

发布时间:2012-05-22 作者: 来源:人民论坛
    苏东剧变后,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表曾宣布资本主义已经战胜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正形成一种以资本主义为中心的新的世界秩序。随着社会形式的发展,这些资产阶级的代表们发现,苏联共产党在欧洲的垮台只意味着两个超级大国冷战的结束,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寿终正寝。正像美国记者斯·迈斯勒和多·麦克马纳斯所描述的:“74年来一直令人惧怕又被称颂为世界革命中心的苏联共产党垮台了,但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并没有全部消亡。尽管政府的要员们宣称取得了胜利,但是马克思的遗产对政治学和经济学仍具有影响。”[1]但是一些西方学者也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疑问,他们提出了一些自认为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建立所谓的“新社会主义”社会;前苏联东欧的“极左派”人士在对社会主义失败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也形成各种“新社会主义”理论;拉美的“新社会主义”倡导者以查韦斯为代表。“新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是历史和现实的反映,其产生有一定的依据和基础。分析“新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有助于理解他们提出的理论主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新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前加了一个“新”字,而社会主义又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所以“新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她和社会主义一样也是以“民主、公正、效益、正义”为核心。可以说,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新社会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美国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代表迈克·哈林顿认为,今日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不是什么宗教,而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也不是什么教条,而是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指南。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NTS)的提出者及其阐释者认为,他们的理论要么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相关,要么与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密切相关。即使像E.拉克劳和C.墨菲这些已经远离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且已游移至NTS思潮的右翼极端的人,仍然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是他们主要的构成性传统之一,[2]只不过“不同程度地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地位和有效范围……”[3]西方“新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是由学者或理论家提出来的,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是对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理性批判的产物,同时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

  “新社会主义”的倡导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元的,而是一个多元的体系。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著作,出现了不同的评论和解释,于是形成了“多元马克思主义”的局面。既然作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可以是多元的,那么社会主义模式也可以是多样的。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第14期以“社会主义新模式”为总标题发表了英、美、法等国学者的文章,他们在文章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5种“新模式”,并指出21世纪将是社会主义复兴和发展的世纪,而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的模式将是多种多样的,多样性是未来社会化作用发展的方向。

  “新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阶级基础

  20世纪下半叶,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变迁和人类认识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造成了传统产业结构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比重的消长:第一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有些国家稍有上升,而有些国家(如美国)却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显著提高。在第三产业中,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4]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领域,科学技术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更加激烈。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不仅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而且还要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争取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5]特别是进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庞大的,以知识分子、高新技术人才为主的,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医护人员、财会人员、律师、教授等在内的“中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一阶层大多来自社会中下层,其成功多半是靠天资加勤奋。他们思想开明、主张创新、取向务实。面对新技术的挑战,他们希望实现终身教育,体现机会均等,创造社会公正;同时,随着他们经济上的成功,他们也要求实现权力民主化,以便有效地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决策。而没有技术或技术落后的工人(如中国的农民工),处于失业半失业的状态,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较低。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尤其是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使“新社会主义”的倡导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的理论受到挑战,依靠传统的工人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已不太可能。故“新社会主义”者主张依靠知识分子等中间阶层来建立所谓的“新社会主义”。可以说,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是“新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阶级基础。

  “新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基础

  “新社会主义”者之所以把自己的主张称为“社会主义”的,主要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满于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之所以在社会主义之前加上“新”,是因为他们也不赞成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新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矛盾,诸如贫富两极分化,剥削与压迫,政治、经济、社会与性别的不平等,人性的压抑和异化,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社会弊端,生产资料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应当对这些社会消极现象负主要责任。建立以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消除上述丑恶现象的根本途径。[6]因此,西方“新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视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他们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反叛者和反对者。但是,他们对现存资本主义政权不仅没有彻底推翻的决心,而且还主张学习和保存资本主义的一些实质性要素,如资本主义的多党政治、代议民主、市场经济等等。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瓦解、现实社会主义的失败和挫折使这些学者从揭露资本主义体制的弊端,转向分析现实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正如克罗尼斯·波利克罗纽所指出的那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分析世界范围内现实社会主义政权崩溃的原因,将成为社会主义学者和活动家的头等大事。”[7]东欧的“新社会主义”者是在批判地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考虑到东欧各国的社会现状,并吸收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瑞典、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不论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剧变后的前苏联东欧地区,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普通民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对原苏东社会主义的失望和对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渴望。

  结语

  从 “新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可以看出,当代国外“新社会主义”思潮的倡导者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进行诘难,同时还批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对西方传统的社会主义也有所不满。在这种基础上,这些新社会主义者们开始探索未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变革西方传统的社会主义。当代国外“新社会主义”思潮的社会主义观,有许多空想的成分,也有许多失误和不合理之处,但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合理的、值得借鉴的因素。深入研究当代国外“新社会主义”思潮的社会主义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积极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注释:

  [1]陈学明:《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反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页.

  [2][加]艾伦·伍德:《新社会主义》,尚庆飞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8页.

  [3][阿]E.拉克劳,[比]C.墨菲:《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页.

  [4][5]秦宣:“‘全民党’思潮的历史与现实”,《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8期.

  [6]李曼琳:“探求真谛:全球化时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把握”,《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2期.

  [7]Chronis Polychroniou,Socialism:Crisis and Renewal,Praeger,1993,p.x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