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载体。建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能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从单兵分散向集群整体发展,对于找准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思路、汇集研究人才、增强研究能力、提高研究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各省市区大都建立了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面向各重点高校探索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但缺乏国家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因此,可以考虑建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并建立健全基地管理体制、确保基地研究经费、完善基地激励约束机制、引进基地需要人才、建立基地合作机制。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实践证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对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深入思考和研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从而引领时代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实践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是一个有效载体。目前,中央已确定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承担单位。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各省市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作用,使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实施。在这方面,可以先行试点,然后推开。
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当前,除了高校外,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还有社科院、社科联、讲师团、地方志办、党史研究室、经济信息研究中心以及发展研究中心等。这些机构性质各异、自成体系,横向联系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能重叠、工作重复、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总体功能的发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应进一步理清上述机构的职能,使其分别承担起学术研究、决策咨询、国情调研、课题研究、职称评审等职能,同时对其进行科学整合,形成既明确分工又有效合作的良好格局。
健全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一个重要目的是进一步解放科研生产力,推出更多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理论推敲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此,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以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在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中片面强调量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风浮躁、成果注水等问题,阻碍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和健康发展。因此,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应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既重视数量评价,又重视质量评价;既注重建立整体评价体系,又注重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既注重形式评价,又注重内容评价。同时,应加快建立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科学甄别机制,针对学术研究与非学术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等建立不同的评价机制;根据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建立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特色、切实可行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
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以实施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改革。推进哲学社会机构研究改革,应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学术性与科研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以创新思想、培养人才、政策设计等为主要目标的公益性研究机构。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进行评价,应以学术、思想的品质为主要标准,以同行专家评议为主要方式。二是推进工作人员分类管理。着眼于形成自由、宽松、民主的研究氛围,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差异化评价,让专家学者集中精力搞学术研究,让行政人员集中精力从事管理服务。
(执笔:贺培育 黄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