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党员主体地位的机制保障问题

发布时间:2012-05-22 作者: 来源:理论网 人民日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研究重心不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所有相关理论,也不是对党章、条例和法规中有关党员主体地位的条文作进一步的阐释,而是选取了党员主体地位理论中最重要、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机制构建进行深入分析。这种立意突破了当前理论界笼统研究党员主体地位的思维束缚,抓住了党员主体地位研究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把党员主体地位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增强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党员主体地位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命题,之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都反复强调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党员是我们党赖以生存的细胞。党员平等地参与党内一切事务,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当家作主,享有各项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因此,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始终保持党的生机活力的重要源泉,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也正因为此,它成了当前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前沿课题。 

  研究党员主体地位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两大方面:一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本质和特征;二是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这其中,第二方面的问题更复杂,也更为人们所关注。中共河北省委党校青年教师杨东广所著、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机制构建研究》,正是探讨这方面问题的一部著作。作者在广泛占有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把研究视角确定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机制构建上,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运用政治学的分析框架,按照为什么要构建机制、构建什么样的机制和怎样构建这样的机制、怎样评价这样的机制的思维逻辑,分四章构建了全书的框架结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的研究重心不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所有相关理论,也不是对党章、条例和法规中有关党员主体地位的条文作进一步的阐释,而是选取了党员主体地位理论中最重要、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机制构建进行深入分析。这种立意突破了当前理论界笼统研究党员主体地位的思维束缚,抓住了党员主体地位研究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把党员主体地位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增强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基于以上思路,作者首先分析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思想,同时也包括对世界不同类型政党的经验借鉴,从中得出了政党只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才能生存发展的根本执政规律。实践基础,就是我党长期以来对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具体实践,包括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说明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机制的问题。 

  该书的重点是研究如何具体构建机制的问题。总结多年来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制度创新。目前,这方面相应的体制与机制还不够完善,应该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党员主体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体系。作者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要构建七种机制,它们分别是:(1)自然人、社会人与政治人:意识激活机制的构建;(2)社会化、世俗化与实践化:素质提升机制的构建;(3)多元化、多向度与多渠道:党员知情机制的构建;(4)主体决定而非精英选择:民主授权机制的构建;(5)智慧聚集与协商共识:民主决策机制的构建;(6)权利轴心与权力制约:民主监督机制的构建;(7)社会需求与人文回应: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构建。这是全书的一大亮点。 

  该书还探讨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评价体系。这是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机制构建得如何,其实际效果怎样,是否达到预期目的,都应建立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作者提出,这要从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成效和党员是否成为了主体两方面来评价,要遵循整体性、民主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价主体,采用恰当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公正。 

  总之,这部关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著作,研究视角新颖,研究方法有创新,读后能让人对相关问题产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